谁的星巴克中国?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来源:军师方醒鹿

  1.

  九月的香港中环,空气中飘着两种味道:一种是维港潮湿的海风,另一种是资本躁动的气息。

  在长江中心顶层一间可以俯瞰整个维多利亚港的会议室里,身着定制西装的人正在反复推敲收购协议。

  经过四轮激烈角逐,本土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从百余家竞标者中杀出重围,即将以超40亿美元对价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51%控股权。该笔交易将成为近年来中国消费领域最具标志性的控股型收购。

  西雅图的咖啡巨轮,终究要在中国的海域里寻找一位新领航员。

  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形同一杯渐凉的咖啡。

  在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的夹击下,绿色美人鱼的经典标志正在失去魔力。

  此前,星巴克CEO Brian Niccol 还在财报电话会里给华尔街打气:

  “我们会顺其自然,但对交易(卖出)也持灵活态度。”

  “灵活”的潜台词,就是价格可以谈。

  由此,今年初风声四起。为重振第二大市场,星巴克考虑卖掉中国区51%的控股权。

  消息一出,PE圈的“野蛮人”们闻着血腥味就来了。从最初号称的100多家机构,到初筛后的30余家,再到9月决赛圈的5家:凯雷、博裕、红杉、春华、殷拓。

  这名单,堪称中国资本圈的“复仇者联盟”。但牌桌上的“筹码”还有些烫手。

  目前的方案是,星巴克以超过40亿美元的价格卖掉51%股权,但保留49%,并且还要继续收特许权使用费。这40亿美元的估值,只是个“首付”。算上那49%的股权和源源不断的“过路费”,这笔买卖的盘子奔着100亿美元去了。

  星巴克还是那个精明的商人。

  到了10月,牌桌上只剩两个人。老牌的PE凯雷投资,和低调神秘的博裕资本(Boya Capital)。

  很快,凯雷也“被出局”了。

  当门外只剩下博裕时,这扇门才彻底打开。

  2.

  在“野蛮人”的围猎中,博裕是公众名气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忙的一个。

  就在“星巴克战役”打得最焦灼的时候,博裕还在同时进行两场“豪购”。

  今年5月,博裕的第五期美元基金,拿下了北京SKP商场约45%的股权。

  SKP是什么地方?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商场,中国富豪的“后花园”。这笔百亿级的交易,博裕拿下了SKP的共同控制权。

  一手刚摸到“奢侈品的天花板”,另一手,博裕又伸向了老王的“心头肉”。

  10月,市场传闻,博裕牵头的财团,正在深入谈判,要收购万达手里的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那是老王在2015年花了10.5亿欧元买下的核心体育资产。

  从全球顶级的奢侈品商场,到全球顶级的体育营销,再到中国最大的中产咖啡连锁。

  博裕的“购物车”里,装的是一片江山。

  但这家成立仅十余年的中国PE,底气从何而来?

  2010年,24岁的艾尔文江(Alvin JIANG)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博裕资本。这位1986年出生的哈佛毕业生,仅仅用了8个月,就完成了从校园到“资本大鳄”的转身。

  然后,博裕的“牌桌”就不只他一个人了。

  “投资女王”马雪征,主导联想“蛇吞象”收购IBM PC业务的铁娘子,是博裕的创始合伙人之一。 中国平安的二把手,曾仅次于马明哲的张子欣,也在这里。还有艾尔文江在泛大西洋投资实习时的主管,童小幪。

  这样的“梦之队”配置,注定了博裕从出生起,就含着金汤匙。它的首期募资就高达10亿美元,到了2021年,总管理规模已超过300亿美元。

  出钱给他们的“金主”(LP),更是星光熠熠。新加坡的GIC、淡马锡,纽约州共同退休基金……还有李嘉诚。

  按《纽约时报》的报道,李超人不仅亲自投了10亿美元,还额外加码,投了博裕的GP(普通合伙人)部分。

  投LP,是做客户;投GP,是做“自己人”。当时李超人的手眼,可见一斑。

  最顶级的合伙人、最顶级的客户、最顶级的资源。

  回到星巴克。

  截至今年6月,它在中国有7828家门店。但2024年的营收,却同比下滑了1.4%。增长的故事,讲不动了。

  它需要一个“新故事”。或者,一个能让老故事继续讲下去的“中国合伙人”。

  这个合伙人,必须有钱,但又不能“只有钱”。

  他得有能力摆平SKP这样的顶级商业地产,让星巴克未来开店“畅通无阻”;他得有能力和“顶流大佬”做朋友,帮星巴克在流量战中扳回一局。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领跑”。

  星巴克的CEO说,希望寻找一个“与星巴克使命和价值观一致”的合作伙伴。

  我看他内心想的是:谁能帮我搞定中国,我就跟谁一致。

  咖啡还是那杯咖啡,但“第三空间”的底漆,即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