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者网
► 文 观察者网阮佳琪
随着大豆进入收获季,失去中国客户的美国农户陷入“生存之战”。
据《华尔街日报》7日报道,在设备与化肥成本攀升、玉米和大豆供应过剩的双重压力下,美国豆农的财务状况已经岌岌可危。为安抚农民情绪,美国国会去年12月曾通过了一项价值100亿美元的农业救助计划,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再追加100亿至140亿美元资金,以缓解此次贸易争端给农户带来的冲击。
本周一(6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他将在“本周出台农业相关扶持措施”,帮助种植户应对对华出口下滑损失。一名白宫官员向美媒透露,特朗普预计将在本周晚些时候与美农业部长罗林斯会面,最终确定农业救助资金的来源。此前,特朗普及其团队曾宣称,将考虑动用关税收入来为救助计划提供大部分资金支持。
美国农业部发言人对此回应称,特朗普正“动用一切可用工具”,以确保农户拥有维持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
另据《纽约时报》报道,农民们期待救助计划能尽早公布,但白宫方面推诿称,政府持续停摆导致该计划被迫推迟。
当地时间10月6日,特朗普在白宫召开记者会。白宫视频截图
然而,农时不等人。眼看政府迟迟拿不出切实解决方案,美国豆农的恐慌情绪正进一步加剧。
罗恩·金德里德(Ron Kindred)在伊利诺伊州中部种植着1700英亩玉米与大豆,今年他的大豆收割工作已经进行到一半了。在一份已签订的合同中,他计划出售40%的大豆收成,但剩余60%仍面临“不确定性”。而眼下,当地大豆价格已经开始下跌。
“如果不能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大豆市场恐将一泻千里,”金德里德担忧道,“中国方面似乎毫无紧迫感,反倒是美国农业界的焦虑越来越强烈。”
为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金德里德曾前往越南、菲律宾,试图说服当地畜牧养殖户增加美国大豆采购量。“这些年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找到能替代中国的市场”,他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大豆的第二、第三大买家分别是欧盟与墨西哥,两国每年合计采购额约50亿美元,这一规模尚不及中国2024年126亿美元的采购量。至于越南、埃及、孟加拉国等国近年来新增的美国大豆采购量,就更难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空缺了。
与金德雷德隔着密西西比河相望的爱荷华州大豆种植商莫雷·希尔 ( Morey Hill ) ,今年也多次前往柬埔寨寻找机会。最近一次访问是在上周,希尔当时向满屋子的进口商和当地农户,介绍了美国豆农年产40亿蒲式耳大豆的种植技术。
那次行程中,希尔还与其他美国农民一同挤在一辆巴士里,沿着狭窄的道路深入柬埔寨农村地区。他向当地渔业养殖户推销,将传统廉价的“鱼粉”(由小鱼磨碎制成)换成美国豆粕作为饲料,称这样做能培育出品质更优、脂肪含量更高的鱼类。
下个月,希尔还计划前往摩洛哥,向当地养鸡户推广美国大豆作为禽类饲料原料。
据报道,和成千上万的美国农民一样,希尔在约30年前从种植干草转向大豆种植。当时,抗农达大豆的推广,叠加中国市场需求激增,吸引了大批像他这样的农户扩大大豆种植规模。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1995年至2024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增长了近40%。
但现在,希尔没有了出售新季大豆的动力。他警告道,如果不能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美国大豆市场“可能会迎来一场血洗”。
美国威斯康星州沃尔沃斯,田间正在收割的大豆。IC photo
爱荷华州农户罗布·埃沃尔德(Robb Ewoldt)今年年初也曾前往罗马,与突尼斯一家大型禽类生产商会面。
但在埃沃尔德看来,突尼斯这类国家带来的订单只是“安打”(棒球术语,指普通击球),远无法与中国市场的“本垒打”(关键击球)相比。长期来看,开拓新市场确实有帮助,但如果美国种植户无法尽快出售大豆,他担心自己将难以筹集到维持农场运营的资金。
“我们农场一年的运营需要近100万美元现金,”他说,“你得确保能有大约130万美元,才能覆盖债务成本,还能留点钱维持生计。”
当前的美国农业经济形势已经糟糕到让部分农户宣布放弃的地步。伊利诺伊州迪卡尔布县的玉米与大豆种植户迪恩·布赫霍尔茨(Dean Buchholz)表示,由于成本上涨、作物价格低廉以及一些健康问题,这将是他最后一年的农业。他计划明年将土地出租。
“我一直以为自己会种到入土为安的那天,”布赫霍尔茨说,“但现在的情况是,要么投入大笔资金、背上更多债务,要么就只能放弃。继续干下去根本不现实。”
即便中美当下及未来持续推进贸易协议磋商,农业界人士仍悲观认为,即便两国可以达成协议,但也为时已晚,难以挽救许多美国农民的收益。
一名大豆行业代表告诉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到那时,我们一半的运输窗口期已经过去了,对我们的农民来说,已经进入关键时刻,但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好转)迹象,能让我们对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把大豆真正运到中国抱有希望。”
“Politico”指出,从长期来看,美国恢复对华大豆大规模出口的前景并不乐观。中方对特朗普政府贸易承诺的可靠性存疑,加之中方推动“自给自足”的方略,这可能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农民或面临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
曾任美国南方司令部司令特别助理的利兰·拉扎勒斯(Leland Lazarus)认为,中国选择舍弃美国大豆生产商,转向拉美供应商,“是在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在世界上还有别的朋友,尤其是在全球南方。这些国家现在成了中国的‘安全阀’,也加强了与美国谈判时的筹码”。
至于中美经贸磋商是否会讨论大豆,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此前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具体问题建议向中方的主管部门进行了解。“我要强调的是,关税战、贸易战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双方应该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之上协商解决有关问题。”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