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9月28日,北京市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北京市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园正式揭牌启用。这意味着,昌平区正努力打造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的新格局。
构建“一核一城”格局
据悉,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着力构建“一核一城”产业格局:“一核”,即发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核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好其创新活跃、要素齐全的优势,全面提速企业孵化与成果转化,迅速形成产业集群态势;“一城”,即加快国际医疗器械城建设,及时承接产业化落地,逐步打造高端制造基地;此外,重点利用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24万平方米的建成空间,打造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园,促进产业发展加快起步。
昌平区围绕创新驱动、金融赋能、生态搭建等方面展开布局,开启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创新伙伴计划,发挥北京及昌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的优势,联合区内外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行业组织,全面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快催生重大原创成果,持续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另外,昌发展集团与道远资本联合发布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合作基金战略,拟为北京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
三重优势叠加
当下,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加速发展、方兴未艾,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北京市将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列为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典型代表,昌平区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正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推进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
2025年7月,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年1月北京市科委、经信局联合印发《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对加快发展脑机接口产业作出重要部署。
北京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的政策布局、创新研发、人才汇聚上三重优势叠加,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北京将持续推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全链条加速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引领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形成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的“硅谷生态”。
除了产业集聚区、产业园,昌平区还出台了全市首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措施。
按照计划,到2027年,产业集聚区将初具规模,推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多场景落地应用。到2030年,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产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迈入国际一流行列,力争形成一个新的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为推动计划有序实施,昌平区从支持技术创新突破、支持企业集群发展、支持产业生态构建等三大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将综合采取项目征集、招投联动、拨投结合等方式,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快落地,构建“园区+投资+孵化+临床”四位一体服务体系,营造“拎包入住、全程陪跑”的企业服务环境,推动重点企业、重要平台和重磅人才加速落地、集聚发展。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业内认为,配套政策的发布,将与市级行动方案一起形成强有力的“组合拳”。
从科研创新看,昌平汇聚了昌平实验室、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罗敏敏、刘河生等领军科学家团队,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生态。从临床实践看,区内高博国际研究型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试验场景和应用通道。从要素基础看,区内拥有超过百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产业空间,设立了规模超200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搭建“园区+投资+孵化+临床”四位一体生态圈。
目前,全区已集聚芯智达、未名脑脑、核桃医疗等22家脑机接口重点企业落户,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2025中关村论坛发布的10项脑机接口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中,昌平入选2项,“北脑一号”实现就地转化,“北脑二号”填补了我国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空白。有业界人士表示,昌平具备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