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猪易通)
生猪产能调控政策密集出台,行业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来看,这正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期,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改委频频出手,打出生猪产能调控“组合拳”。9月16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明确提出利用半年左右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具体任务,并细化责任分工。
这也是继5月底国家发改委约谈头部企业、6月提出产能调减目标、8月出台运输新规和收储组合拳后,政府部门针对生猪产能过剩采取的又一重要措施。
01政策组合拳:从控产能、限二育到金融环保联动
本轮调控政策可谓多管齐下。从5月底开始,国家发改委约谈头部企业,要求暂停新增能繁母猪产能,控制出栏体重在120公斤左右,并限制二次育肥行为。
6月的生猪生产调度会明确了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的目标。7月的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则聚焦全产业链升级,提出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控新增产能。
8月政策再加码,通过生猪调运新规与收储“组合拳”稳定市场。最新会议更是强调了金融、环保政策与产能调控的联动机制。
对未按时完成减产任务的企业,将通过停补贴、停信贷等措施予以惩戒;同时加大对环保不达标、疫病风险高的猪场的劝退力度,推动劣质产能加速退出。
02产能之困:降体重易,去产能难
政策实施以来,短期效果已经显现。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生猪宰后均重已从前期高点的90多公斤降至86公斤左右,二次育肥比例也持续下降。
然而,根本性的产能问题仍未解决。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4042万头,处于正常保有量的103.6%,虽仍在绿色区间但已接近上限。
这种“降体重易,去产能难”的局面主要源于行业分化:集团企业总体产能呈增长趋势,中等规模猪场总体稳定,小散户总体下降。
头部企业逆势扩产与调控目标存在背离,如何激发其去产能的内生动力,成为政策落地的核心难题。
03市场现实:供应过剩与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
当前生猪市场正深陷“供需过剩”的泥潭。9月以来,虽然学生集中返校带来短暂提振,但消费需求缺乏持续性。
供应端压力更为显著。9月规模猪企出栏计划达到1332万头,创阶段性高点,相比去年同期增幅超17%。
南方持续高温抑制了鲜肉消费,白条走货不畅,屠宰场面临“猪源充裕、白条滞销”的矛盾。部分企业因亏损不得不采取被动缩量措施,减少屠宰量以降低损失。
04价格走势:短期承压,四季度有望企稳回升
从短期来看,猪价仍将承压。9月16日,外三元标猪报价已跌至13.33元/公斤。高均重与低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市场呈现“供给增量显著大于需求增量”的态势。
中长期来看,2025年下半年猪价走势可能呈现“先抑后扬”态势。
随着出栏减少和消费回暖,11-12月猪价或迎反弹。饲料成本回落(自繁自养成本降至1640.47元/头)也将增强养殖端抗价情绪。
中信证券分析也认为,下半年猪价下行空间有限。
05产业转型: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产能调控政策正在加速生猪产业的结构性变革。行业竞争核心正从过去的“拼规模”转向“拼效率、拼成本、拼可持续”。
专家普遍呼吁,大型企业需带头压减产能而非逆市扩张,通过降本增效与数字化转型优化结构。中小养殖户则应灵活调整出栏节奏。
政策也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养殖”带动中小场户,推动数智化改造与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全产业链升级。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江苏溧阳对规模养猪场生产设施改造提升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甘孜州对新增能繁母猪按300元/头标准进行补贴。
06未来展望:阵痛过后,迎来高质量发展
生猪产能调控的“组合拳”,对养猪业而言,短期是严峻的挑战,长期则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机。
随着产能逐步去化,预计到2026年中期,生猪供应同比将转为下降,供需格局有望从宽松转向紧平衡。成本控制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将凭借产能调度优势,在周期波动中占据主动。
政策也旨在构建长效调控机制,并推动产品差异化发展,以平滑猪周期,保障产业稳定发展。
随着产能调减政策的深入,2026年中期可能迎来供需再平衡的契机。产能增长的二阶导已于2025年1-2月见顶,8月后产能增速放缓甚至微降。
成本控制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将凭借产能调度优势,在周期波动中占据主动。行业竞争核心将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拼成本、拼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