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勇谈经济
近日,有关新闻明确发布: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城郊购买宅基地,特别强调禁止退休干部占地建房。我作为一名学者认为,如果退休干部利用权力和关系,到农村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取宅基地,或是无偿占用,又或是不愿出让而强占宅基地建房,这类行为绝不能容许。
当前,中国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低效率利用的现象较多,同时存在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负债率较高、货币流动性缺乏、增长动力来源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问题。盘活利用 1.7 亿亩农村宅基地,或许是一件关乎经济发展的大事。从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向好的根本出发,笔者针对上述发布的政策,提出一些心中的疑惑,希望能向大家请教,并心平气和地展开讨论。愿我们同心协力,为国家的利益和未来着想,推动出台更合适的政策。今天先提出两个疑惑,发出之一。
第一个疑惑
农村 3.2 亿亩用地中,宅基地就有 1.7 亿亩之多(目前我国城市用地也就 9000 万亩左右),且目前已有约 50% 处于空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沿用过去 “低价补偿、行政征用、转为国有、高价出让” 的模式,将获得的土地用于扩大城市规模、建设楼宇、发展工业和大力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吗?
一些地方对宅基地空置、“无人村” 现象暗自窃喜,因为不让农民和集体自主出售宅基地,这些空出来的土地就能成为新增的建设用地或建设用地指标。过去,通过控制乡村和城郊宅基地规模扩张、推进并村建楼腾出宅基地,再将乡村城郊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最后在行政垄断性的土地市场上出让,是常见操作。地方政府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土地出让金,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些土地扩大城市、发展工业和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从而推动经济强劲发展。但从当前情况来看,住宅、商服楼宇、工业产业及交通设施已出现饱和与过剩,出让的土地也越来越难卖出。面对近 8000 万亩闲置的宅基地,若仍想用老办法盘活,我认为恐怕行不通了。
第二个疑惑
既然老模式已难以为继,那么面对近 8000 万亩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的闲置宅基地,该用什么方式盘活?谁来使用这些宅基地?又能将其用于什么用途?
有一种思路是采用计划行政运动式的办法盘活,且只允许农民之间转让。但这种方式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城镇人口收入水平较高,若全国放开宅基地交易,宅基地价格可能会有所提升;而村民收入水平较低,若宅基地仅能在村内或县域内村民间流转,受市场范围狭小、购买者支付能力较弱的影响,宅基地价格会非常低。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规定农村生产的农产品只能卖给村民,禁止卖给市民,结果必然是农民手中的农产品因村民需求有限而卖不掉或卖不上价,城市居民却因无法购买而得不到农产品。反过来讲,若规定县城住宅禁止农民购置、只允许城里人购买,那么如今城市(尤其是城郊、县城和建制镇)的住宅,恐怕会出现更大规模的过剩。
宅基地涉及数以亿计的家庭和地块,若由政府部门通过计划行政手段盘活,一方面需要大量公务员和专门机构参与,且交易过程中极易出现寻租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即便政府清楚哪些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也无法精准掌握 “谁会买”“谁能出合理价格” 这类信息,计划与行政手段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核心在于两点:一是产权明晰,物与钱分属不同主体,土地也需明确使用权与财产权;二是允许自由交易,通过供求关系形成合理价格,让闲置土地持有者能自主选择购买方,让持有货币者能自主选择出让方。若限制了持币人群的选择范围,价格信号便会失效,即便闲置土地最终出让,持有者获得的收入也会很少,实际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在许多国家,农村人口会因就业等原因迁往城市,导致农村土地闲置。而与此同时,一些愿意从事农业的人、不想住在城市的人,或是退休后希望到农村居住的人(部分人因有养老金保障,还想微利经营一个小农场),都有对土地的需求。既然土地存在闲置、需求也真实存在,为何不能通过信息横向撮合、市场互换交易、双方互通有无的方式,盘活并利用这些闲置宅基地呢?计划经济年代,多买几个鸡蛋都要走后门;但如今鸡蛋通过市场竞争性交易流通,从未听说过鸡蛋买卖环节出现公职人员直接寻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