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拆解:2026年猪价必跌至5-5.5元/斤的底层逻辑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来源:猪易通)

养猪行业的价格波动,从来不是“看天吃饭”的偶然,而是“产能与需求”精准对撞的必然结果。过去十年,我依托对养殖端、消费端的深度跟踪,预判猪价从未失准。如今结合当前能繁母猪存栏、未来消费趋势,用全链路精准数据,彻底说清:2026年猪价为何一定会跌到5-5.5元/斤——每一步都有数据支撑,绝非主观猜测。

一、供给侧算透:4000万头母猪,到底多产了多少肉?

谈猪价先锚定产能,这是行业的“定盘星”。当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约4000万头,这个数字背后,是远超需求的过剩压力。计算时完全贴合实际养殖场景,不设“理想值”,预留疫病、淘汰等损耗空间:

-核心参数(贴合实操):

每头母猪年出栏20头仔猪(低于行业PSY 30的实际水平,已扣减蓝耳病、仔猪夭折等损耗);

仔猪成活率95%(集团场防疫强、散户随行业节奏淘汰,整体成活率符合现状);

标猪平均活重250斤(当前集团出栏主流体重240-260斤,取中间值更精准);

出肉率72%(行业通用标准,剔除头蹄、内脏等不可食用部分)。

-4000万头母猪产肉计算(精准到万吨):

1.?年产仔猪总数:4000万头×20头=8亿头;

2.?成活标猪数:8亿头×95%=7.6亿头;

3.?总活重:7.6亿头×250斤=1900亿斤;

4.?实际产肉量:1900亿斤×72%=1368亿斤→换算为6840万吨。

-合理产能对照(3500万头母猪):

同参数计算:3500万头×20头×95%×250斤×72%=1206亿斤→换算为6030万吨。

关键结论:当前4000万头母猪的产能,比“供需平衡所需的3500万头”多产810万吨;但更核心的是“与未来需求的差值”——这才是决定价格的关键。

二、需求侧算实:2026年,中国人能吃多少肉?

猪肉需求不是“固定值”,而是随经济、人口趋势动态变化的。结合当前经济下行、人口老龄化现状,消费“降级”是必然趋势,数据可精准量化:

-2024年需求(基准年):

人均年消费40公斤(80斤),全国14亿人口→总需求=14亿人×40公斤=5600万吨(行业公认数据,对应猪价7-10元震荡期,消费未明显收缩)。

-2025年需求(过渡年):

人均消费维持40公斤,总需求仍为5600万吨。原因是2025年猪价将在7元左右震荡,处于“不高不低”区间,消费者暂未大幅减少购买,但“选低价部位、少买频次”的降级苗头已现。

-2026年需求(核心预判年):

人均消费降至37.5公斤(75斤,取37-38公斤中间值),总需求=14亿人×37.5公斤=5250万吨。

依据有三: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农民、工人等群体收入承压,会减少“非必需猪肉消费”;②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饮食更清淡,人均猪肉消费量天然低于中青年;③2025年二育户普遍亏损,2026年“二育囤货”现象减少,消费端更贴近“真实需求”,无炒作水分。

三、供需对撞:1590万吨过剩,只能靠5-5.5元/斤消化

当供给远大于需求,价格下跌是市场的唯一调节手段。2026年的供需差,直接指向“必须跌到5-5.5元/斤”:

-2026年核心供需差:

4000万头母猪产能(6840万吨)-2026年需求(5250万吨)=1590万吨过剩(接近1600万吨);

即便产能降至3500万头,仍有6030万吨-5250万吨=780万吨过剩。

1590万吨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国近3个月的猪肉总消费量,既不能凭空销毁,也无法全部存入冷库(全国猪肉冷库总容量约800万吨,且储存成本高),唯一出路就是“降价走量”。

-为什么是5-5.5元/斤?——成本线决定“去产能阈值”:

当前集团化猪场养殖成本约6元/斤,散户成本略低但抗风险能力弱。只有猪价跌到5-5.5元/斤,让行业连续亏损3-5个月,才能逼出“真去产能”:集团会主动淘汰低产母猪,散户会因扛不住亏损退出。若只跌到6-7元/斤,集团靠融资能扛、散户抱“等涨价”侥幸心理,产能永远去不掉,1590万吨过剩会越积越多。

-历史规律印证:

2021-2022年:猪价最高14.5元/斤→跌对半至7元/斤,产能才开始去化;

2024年:猪价最高11元/斤→按“涨多高、跌多深”的规律,对应低位正好是5-5.5元/斤。

这不是巧合,而是行业“去产能必须让多数人亏损”的铁律——1590万吨的过剩量,更需要这个“疼痛价”来倒逼调整。

四、关键变量:二育退潮,价格无缓冲下跌

有人疑问“二育会不会托住猪价”,答案是否定的:2025年二育户多数亏损(高价收猪、低价出栏,甚至亏本金),2026年没人愿意再冒风险,参与度会大幅下降。

这意味着:过去靠“二育囤猪”缓冲过剩的路径彻底走不通,1590万吨过剩猪肉会直接流向市场,价格无任何“炒作缓冲”,该跌多少就跌多少。

五、结论:数据不骗人,5-5.5元/斤是必然结果

从4000万头母猪对应6840万吨的产能,到2026年5250万吨的需求,再到1590万吨的供需差、二育退潮的变量——所有数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2026年猪价必然跌至5-5.5元/斤。

这个预判不是“拍脑袋”,而是“产能算准、需求算实、差值算清”的结果。对养殖户而言,认清这个趋势,提前降本、减栏,才能避开2026年的“硬亏期”;对行业而言,只有跌到这个“疼痛线”,才能让产能回归3500万头的合理区间,消化过剩、实现平衡——这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