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王”扭亏为盈。
01
营收大涨43倍
8月26日晚间,寒武纪(688256.SH)发布半年报。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而去年同期为-5.30亿元;归母扣非净利润为9.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21亿元,均实现扭亏为盈。
关于公司营收大增的原因,寒武纪在半年报中表示,主要系本期公司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报告期内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所致。
对于净利润的扭亏原因,公司表示主要系本期营业收入大幅增长所致。
此外,其半年报提到,公司保持了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绝对数较上年同期增长2.01%,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5.85%。但由于本期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远高于研发投入增长幅度,因此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上年同期减少675.07个百分点。
受AI热潮的影响,寒武纪今年股价表现异常亮眼,截至8月26日15点收盘,以1329元/股报收,为A股第二高价股,仅次于贵州茅台的1481.61元/股;最新市值为5560亿元,在A股半导体板块中市值仅次于中芯国际。
02
从中科大到千亿市值公司
寒武纪的崛起,离不开创始人陈天石的“学霸底色”与战略眼光。
陈天石为80后,毕业于中科大。而寒武纪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取名“寒武纪”,是希望用地质学上生命大爆发的时代来比喻人工智能的未来。
与王宁草根创业英雄的人设不同,陈天石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他1985年生于江西南昌,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一路读完计算机博士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用近10年时间从助理研究员做到博士生导师。
值得一提的是,陈天石在16岁就锁定计算机领域,这种“早立志、立长志”的特质,比单纯的成绩更能决定未来高度。对此,大学客座教授、创业导师萧洪曾在课堂上点评:“很多人觉得‘少年班天才’只是智商高,却忽略了他们更早找到兴趣方向的优势。”
“我们刚开始做人工智能芯片这个方向的时候,AI芯片其实一点都不热——首先,AI不热;给AI做一个专门的芯片,就更不热。”陈天石口中的“我们”,指的是“寒武纪科技创始团队”。这位年少成名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那时还没想过“寒武纪科技创始人兼CEO”这个头衔会让他如此出名。
陈天石说的是实话。十几年前,AI芯片就是“非主流”。博士毕业那年追随哥哥陈云霁的脚步来到中科院计算所,他坦言自己“很幸运”:计算所给了他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充分的支持,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
2015年,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陈氏兄弟主导的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寒武纪”首次成功流片。
有了原型芯片,他们开始琢磨要不要进一步把它变成真正的产品。“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完成科研项目,结题以后芯片可能就丢到一边,这有点可惜;后来想想还是把它变成产品,大家也都非常支持,于是我们开始往前走,去做产业化。”
事情并没那么顺利。陈天石回忆当时的情形:彼时,人工智能刚刚开始热起来,但还没有被AlphaGo点燃。对别人说要做人工智能芯片,多数人还不太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过没料想的是,2016年春天,AlphaGo几乎唤醒了所有人对AI的幻想,寒武纪科技从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作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早实现产品化的AI芯片创业公司,寒武纪在B轮融资过后估值已经达到25亿美元,团队也从创立之初的20余人成长为一个近600人的“独角兽”团队。
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背后搭载的正是寒武纪1A处理器,寒武纪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但是,寒武纪和华为的甜蜜期并不算长。
重压之下,陈天石果断带领寒武纪战略转型,转向“云—边—端”全场景布局。
里程碑在2020年7月到来——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便突破1000亿元。成立仅4年时间,寒武纪就成为一家千亿市值公司,开局堪称惊艳。
近日,随着寒武纪股价连日上涨,陈天石身价陡增。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陈天石以870亿元身家居第195位。据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陈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纪29.63%股份,对应市值约1541亿元。
03
国产芯片迎发展大年
全球算力芯片英伟达独占大头,AMD、英特尔也占有一定份额。在中国市场,由于受限芯片制程,中国厂商在先进性和功能上与英伟达有一定差距,因此中国市场英伟达依然占大头,不过,国产算力芯片市场份额在逐步增加。
国产算力市场份额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产品在进步,与英伟达的差距在缩小;二是国产厂商的算力生态也在不断完善,尤其DeepSeek R1模型出现后,推动国产算力芯片适配以及进一步生态协同。
据第三方市场研究IDC的数据:2024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增长迅速,超过270万张。从技术角度来看,GPU卡占据70%的中国芯片市场份额;从品牌角度来看,中国本土人工智能芯片品牌的出货量已超过82万张,占中国芯片市场的30%,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寒武纪出货2.6万片,燧原出货1.3万片。
中国算力芯片厂商主要有华为、寒武纪、海光、沐曦、摩尔线程、燧原、天数智芯等。
这些厂商可以分成两大技术路线:其中以天数智芯、沐曦、海光等主打GPGPU路线,追求与英伟达的CUDA兼容,实现兼容性与通用性提高,在客户处实现迁移成本与迁移时间大幅度下降,在英伟达的生态圈内抢占市场。
另一条则是以华为、寒武纪为代表的自主生态,试图在英伟达生态圈外建立单独生态圈,与英伟达进行竞争。
第一上海证券认为,在大国科技竞争的宏大叙事下,算力国产化替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持续提升。预计2024年英伟达算卡在中国的市场规模超过100亿美元,占据70%—80%的市场份额。预计2025年国内算力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容量有望翻番。在美国限制芯片出口的背景下,国产算力芯片有望占据更多份额,成就千亿级市场。
东海证券则认为,推理与训练算力需求爆发拉动AI芯片市场规模扩张,随着厂商加大研发及行业政策刺激,以寒武纪为代表的本土AI芯片品牌的国产替代正全面提速,2025年份额有望升至40%。
2025年8月26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意见》旨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认为,《意见》的出台,为我国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指引,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凝聚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看来,《意见》的出台必将加速我国“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的产业体系完备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海量数据资源优势、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向国家智能优势转化。
来源 |《商学院》杂志综合自中新经纬、21财经·南财快讯、澎湃新闻、《中国基金报》、《中国商报》、券商中国、胡润百富、《科技日报》
编辑 | 赖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