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记者 温冲 于建平 北京报道
5月7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 ZK) 已发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联系了多位吉利汽车、极氪的相关负责人,但收到的反馈基本上是三缄其口。极氪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吉利汽车方面在操作,我这边不清楚。”吉利汽车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我们现在没有更多的延展解读,还是以官方发布的新闻稿和公告为准。”
根据公告,吉利汽车建议购买价为每股极氪股份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倘若私有化建议落实并完成,极氪将成为本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拟从美股退市,极氪或成中概股回流“第一股”
2024年5月10日,极氪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21美元,市值98亿美元。但是自上市以来,极氪在美股市场的表现整体欠佳,股价一直在20—30美元之间来回波动,并未如此前上市的“蔚小理”等一样实现股价飙升。
受此次并入吉利汽车消息影响,5月7日极氪美股股价涨11.51%,收盘报25.19美元。虽然股价较发行价有所上涨,但涨幅不大,总市值也较上市之时缩水33.97亿美元至64.03亿美元。换句话说,极氪未能达成预期的筹资目标,因此在当前选择私有化退市也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李颜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吉利收购极氪并于纽交所退市的主要压力,来自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持续施压。2025年4月,美国证监会启动大规模中概股退市调查,极氪若未达标可能被列入“预摘牌名单”。尽管目前未被列入,但合规成本上升可能限制融资灵活性。极氪作为在美上市的新能源车企,核心数据可能涉及《数据安全法》限制,面临国内国外两方面监管。若未来无法满足美方审计要求,可能面临被动退市风险。
李颜伟的这一观点,实际上与吉利汽车官方发布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观点基本一致,尤其是后者的最后一句话。
李书福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将审时度势、根据《台州宣言》精神,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同时我们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汽车产业,美国早就撕下伪装,通过关税、通胀法案、问责法案等手段全面围堵中国汽车产业,试图遏制中国企业的发展。这也给中国企业尤其是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带来了非常多的挑战。
曾经被资本与企业视为天堂的美股中概股交易在如今也成了一片“废墟”,即将迎来一波“中概股回流大潮”。极氪从美股退市,发生在中美关税战背景之下,若进行顺利,其将成为此次中概股回流大潮渐起之时回归的“第一股”。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将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因此,“极氪选择被吉利集团私有化是目前最好的选择。”李颜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李颜伟分析认为,极氪与“蔚小理”相比在美上市较晚,资本市场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车企热度下降,在美资本市场再融资的可能性降低很多,极氪自身也一直亏损。由于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使得极氪在美销售已无可能性;极氪在美上市也面临众多监管要求。另一方面,极氪在国内受到小米汽车的挑战,新发布的7X等产品销售不理想。对此,极氪也刚刚更换销售管理层。退市后极氪在销售管理方面将有更多灵活性来应对市场竞争。
财报显示,极氪在上市前的2021年至2023年期间,分别亏损45.14亿元、76.55亿元和82.64亿元,2024年上市后虽然实现全年减亏,但仍亏损58亿元。
销量方面,2025年,极氪科技集团计划达成71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其中领克39万辆,极氪32万辆。最新数据显示,1—4月,极氪科技集团累计销量为16.53万辆,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23%。其中,极氪品牌累计销量为5.5万辆,年度目标完成度为17%,距离达成全年任务仍有不小压力。
受销量承压影响,极氪科技集团于5月4日宣布,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销售、服务整体工作,直接管理品牌营销中心、用户增长中心、用户交付中心;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金文将直接管理用户服务中心、用户网络中心、用户数字化、运营与流程,协助林杰管理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向林杰汇报。
聚力才能更好出拳,吉利将创建一个统一的平台
极氪退市并入吉利汽车发生得很突然,但是吉利汽车回归一个吉利的决心一直都在。
2024年9月1日,吉利控股集团发布《台州宣言》,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聚焦汽车主业,布局科技生态,提升竞争力。
此后,吉利汽车的整合稳步推进。先是在2024年10月将几何并入银河,后又在11月份推动极氪收购领克,理顺股权关系。此后,又有雷达并入吉利汽车,翼真并入银河,吉利各子品牌之间的合并、重组消息可谓纷至沓来。
乘用车品牌整合之外,吉利汽车的电池业务也在近期完成整合。上海车展期间,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将整合旗下电池业务,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并正式命名为吉曜通行,同时将原有的金砖电池、神盾短刀电池,统一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
此外,吉利还宣布将向全行业开放电池底部安全专利集,吉利全球全域安全试验中心将在今年落成使用,落成后也随即向全行业开放。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吉利全球全域安全试验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安全试验室。
此次极氪并入吉利汽车之后,吉利汽车将形成新的管理架构,各品牌将保持独特清晰的定位、差异化的技术规划和产品组合。其中,吉利汽车旗下极氪定位为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定位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定位为全球主流品牌。
在吉利汽车的计划里,各品牌将在扩大细分市场份额的同时寻求协同发展,在技术、产品、供应链、制造、营销与服务、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强化协同,提高技术创新实力,激发规模效应。
回归一个吉利,将推动吉利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长期价值。而这也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
一直以来,尤其是2024年以来,实体经济的发展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无论是围绕民营、国企、跨国企业召开的一系列会议,还是5月7日国新办举行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都在以实体为核心展开。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屡屡被提及,从汽车以旧换新,到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为0%。就连中美关税战,汽车等实体经济也是中国打赢这场贸易战的有力保障。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整合、降本以提升竞争力。正所谓聚力,才能更好出拳。
吉利汽车官方表示:“预期私有化建议将为本集团创建一个统一的上市平台,全面整合极氪的资产及资源,从而提升本集团乘用车业务的竞争力。这也将有助于本集团确定极氪未来的战略方向,以应对全球市场及经济挑战。由于极氪为面向高端豪华市场的全球豪华电动汽车科技品牌,就本集团而言,全资控股极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至于吉利汽车收购极氪的资金来源,吉利汽车方面透露,拟透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倘需要),为私有化建议提供资金。
吉利汽车在公告中表示,集团已经请求极氪予以配合,就私有化建议进行商业、法律、财务及会计方面的尽职调查,公司将与极氪进一步磋商,以协定具体条款及订立最终协议。同时,极氪董事会则将对私有化建议进行独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