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供给侧改革”和“反内卷”对比及未来玻璃行业格局分析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广发期货研究 证监许可【2011】1292号

  蒋诗语 Z0017002 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

  摘要

  从玻璃行业当前的供需格局来看,地产筑底周期持续,未来存量待竣工部分的对玻璃的需求是进一步收窄的。后市竣工端同样面临同比缩量格局,对应玻璃需求依然难言乐观。近期沙河地区强制冷修4条产线,已经可以反应国家政策端对于传统行业反内卷实施的决心。未来,浮法玻璃行业要摆脱对地产行业的单一依赖,加速行业洗牌及转型升级,预计 2025-2026 年行业将进入产能出清加速期。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复盘

  (一)出台背景及政策细节:

  1998 年以来,我国主要采取需求侧管理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如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通过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方式带来了产能过剩、债务累积、成本上升等副作用。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收缩,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发生调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传统产业过剩,房地产库存严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累积等问题。因此,很多行业面临着从供需两端发力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供给侧改革首次提出时间为2015年11月,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全要素生产力、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其中,消化地产库存包含户籍制度改革、放开二胎、政府回购商品房以增加保障房供给以及增加土地供给。经过几年的政策实施,根据人民网转载经济日报于2023年10月11日发表的文章《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中总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较好地完成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顺利进行,重点行业的大量过剩产能得到化解,产能利用率提高。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约4亿吨,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明显。

  (二)地产行业周期情况

  梳理当时国内的地产情况,发现政策对于地产行业的推动成效显著。2015 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 7.19 亿平方米,同比增加 15.5%,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占比 68.3%。从区域看,东北地区代售消化周期已超过36个月。2015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 2.28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31.7%。这一趋势延续至 2016 年,但 2017 年土地市场在核心城市带动下回暖,购置面积增长15.8%,成交价款增长49.4%。不过,三四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占比从 2013 年的 55% 降至 2017 年的 40%,房企加速向一二线城市集中。新2014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 17.96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10.7%;2015 年进一步降至 15.45 亿平方米,降幅扩大至 14.0%。数据反映出该阶段房企对市场预期的悲观,主动收缩开发规模。从竣工面积来看,2014 年房屋竣工面积 10.75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5.9%,但2015 年迅速下降6.9%至10.00 亿平方米。

  2016 年随着系列政策发力,地产迎来量价齐升。201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12.06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7.6%,销售额减少 6.3%。2015 年销售面积回升至 12.85 亿平方米,增长 6.5%,销售额增长 14.4%,其中东部地区销售面积增长13.3%,成为主要驱动力。2016 年销售规模爆发式增长,面积达15.73 亿平方米(+22.5%),销售额 11.76 万亿元(+34.8%),三四线城市贡献了 75% 的成交增量。2016 年核心城市房价加速上涨,深圳、上海全年涨幅超 30%,但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仍高达 18 个月以上。

  从细分数据来看,新开工面积在2016年回升至 16.69 亿平方米。最终,地产开工在2019年见顶,全年累计开工面积达22.72亿平方米,2020年再次进入下行通道,2024 年降至 7.4 亿平方米,较2019年峰值下降超 60%。2015-2017 年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 1.3 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 1.1 亿平方米。但从库存结构看,已竣工未售面积占比从 2015 年的 24% 升至 2017 年的 27%,显示现房去化难度加大。供给侧改革推动房企利润率持续下行,2017 年上市房企毛利率降至 27.1%,净利率 6.72%,为近十年最低。头部企业通过高周转、多元化业务维持利润,但中小房企生存压力加大,2016-2017 年约 200 家房企退出市场。

  2015年前后的房地产市场是政策调控叠加市场周期的综合结果,供给侧改革通过棚改货币化、房企转型等措施,短期内有效化解了库存压力,但也加剧了地域分化。

  (三)政策前后玻璃行业供需格局变化

  对于技术门槛低、产能过剩现象严重的建材行业而言,供给侧改革契合行业发展之需要,就玻璃而言,由于民营企业及小企业众多,实际在过往两年里便开始了“供给侧改革”,即减产和转型。此期间玻璃行业变迁极大,2014年全国浮法玻璃生产线冷修或关停数量为38条,涉及产能 13170 万重量箱,占总产能的 11.1%。2015年冷修产线达42条,涉及产能 13524 万重箱,占总产能的 11.04%。行业停窑率从2014年初的16.3%上升至2016年初的30.5%,即行业开工率不足7成。2015年12月浮法玻璃产量4572万重量箱,同比2014年减少554万重量箱,1-12月份累计生产浮法玻璃56711万重量箱,同比减少10.77%。产能得到有效控制下,年底玻璃企业库存维持均衡,据卓创数据显示,2015年12月底全国重点省份库存2372万重量箱,同比去年减少209万重量箱,降幅8.09%。去产能同时带动了浮法玻璃产销率转好,1-12月份累计销售浮法玻璃56215万重量箱,累计产销率为99.13%,接近供需平衡。

  从地域间来看,河北作为玻璃生产大省,超额完成减产指标,缩减后的产能在全国占比20%左右。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众多玻璃原片企业发力产业链延申,发展玻璃深加工产业,沙河地区至2015年底拥有5个深加工园区,可以消耗沙河自身原片产量40%左右,而在“十一五”之前该比例仅有20%。华东地区拥有20条产线的全国最大的民营浮法玻璃企业江苏华尔润集团破产倒闭,使得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华东地区因产能缩减价格一跃而起,成为国内价格最高区域。货源流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作为华中地区货源主销区的华南、西南地区在产能增加的压力下价格低位运行,华中玻璃厂积极寻求改变,部分货源顺流长江流入华东江浙地区。因此华东中下游企业对于华中市场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南北方市场价差明显收窄,随着北方地区减产及深加工发展的提速,需求下滑相对趋缓,厂家报价较为坚挺;而南方市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走弱、深加工市场受华中及华北等地新兴市场挤占等因素的影响,需求下行更为明显。华南与华北、华中地市场的价差由过去几年的200-500元/吨逐步收缩,2015年价差收敛的趋势尤为明显。随着北方地区深加工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间的竞争由过去的原片市场逐渐转向深加工玻璃市场,也是造成华南玻璃价格下滑的原因之一。

  供给侧改革对浮法玻璃行业在2015年前后的影响效果显著,通过产能出清、需求结构优化以及政策引导,帮助行业从过剩到再平衡。

  2016-2017 年,在房地产复苏叠加环保政策的影响下,玻璃价格迎来长周期牛市,从 900 元/吨震荡上行至1600元/吨。2020年疫情后 “保交楼” 政策刺激竣工端,玻璃需求再度爆发,盘面价格飙升至历史高点3000 元/吨,但随后2021 年下半年房企暴雷导致需求坍塌,玻璃价格高位回落再度进入熊市周期,如今在成本线附近低位徘徊。

  二、反内卷政策提出背景与行业现状

  2025年中国GDP 增速预计维持在 5.0%-5.2%,工业领域面临 “量价背离” 困境。随着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2024 年新开工面积降至 7.39 亿平方米,较 2020 年峰值下降超 60%),传统支柱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足够支撑。“反内卷”政策提出,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遏制无序竞争,推动行业从 “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浮法玻璃行业作为建材领域的典型代表,对建筑需求的依赖度仍高达80%以上,受到房地产下行周期影响需求表现持续疲软,而光伏、汽车等新兴领域需求增速无法消化过剩产能,使得行业库存长期处于历史高位,价格持续低迷导致行业利润被压缩,多数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反内卷政策与供给侧改革、双碳目标形成协同效应,旨在解决长期积累的产能过剩、价格战频发、创新能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

  三、地产仍处于筑底周期,未来还将面临深度调整

  2021年以来,我国地产行业开始进入下行周期,开工、竣工、销售等关键指标持续下滑,房屋库存积压严重。2024年新开工房屋面积下滑至7.39亿平方米,相比2019-2020年巅峰时期的22亿多平方米,下滑幅度达67%左右;竣工面积于2021年见顶,全年累计竣工10.14亿平方米,2022年出现下滑,2023 年受 “保交楼” 政策推动,同比增长 17.0% 至 9.98 亿平方米。但 2024 年再次下滑 27.7% 至 7.37 亿平方米,随着新开工的腰斩,存量待竣工面积也缩减明显。从销售数据来看,2021 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17.94 亿平方米,2024 年分别降至 9.74 亿平方米,仅为 2021 年的 54.3%。2025年上半年销售面积同比降幅虽收窄至 3.5%,但绝对量仍仅为 2021 年同期的 57.6%。房屋库存压力极大,代售面积持续创历史新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尾声,房地产行业支柱产业地位已发生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7.00%,接近发达国家 70%-80% 的成熟阶段水平。房地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2020 年的 8.3% 降至 2024 年的 6.3%,2021-2024 年对 GDP 增长的拉动从+0.34 %转为-0.12 %。因此,地产行业或还将面临深度调整,预计库存去化周期需2-3年才能回归合理水平。未来地产行业将从经济支柱转为民生保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长期低于 5%。

  四、浮法玻璃行业或将进入加速出清期

  对应到浮法玻璃的需求上,2021年至今,在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深度调整以及保交楼政策阶段性提振后需求再度陷入疲软的背景下,浮法玻璃行业经历了供需失衡加剧、库存高企、价格持续承压等严峻考验。

  2021 年下半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转负后,传导到竣工需求通常滞后 2-3 年,2023 年在 “保交楼” 政策推动下,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 17% 至 9.98 亿平方米,带动浮法玻璃短期需求回升。但 2024 年竣工面积再度暴跌 26.13% 至 7.37 亿平方米,直接导致建筑玻璃需求锐减。时至如今,地产竣工数据仍处于下滑阶段,截至今年1-9月的竣工数据,同比2023年已下滑56.6%。

  (一)中游隐性库存同样压力极大,实际需求疲软程度被低估

  浮法玻璃产线具有 “冷修成本高、复产周期长” 的特点,导致供给调整滞后于需求变化。尽管2024年浮法玻璃行业开启冷修去产能,日熔水平从17.65万吨降至目前15.75万吨,降幅达10.7%,但当前的日熔水平依然远超可以实现供需平衡的15万吨左右日熔量。库存积压同样严重,当前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总库存6313.6万重箱,同比+29.05%。折库存天数27.1天。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库存体量越来越大,沙河地区厂家叠加社会库存达1400万重箱以上,其中,中游贸易商、期现库存占比高达67%,除沙河外,湖北地区期现商库存同样持续创新高,该部分库存由于数据统计不完善,因此未被完全计入。近年来随着需求疲软,库存从生产端向中游转移,因此如果仅通过显性库存来分析,实际需求疲软程度被低估。

  (二)天然气产线亏损多时,成本坍塌让去产能进度延后

  行业已陷入亏损多时,天然气产线自去年下半年进入亏损状态,至如今已亏损接近一年半的时间。今年产能没有进一步缩减主要由于成本端坍塌,部分产线亏损幅度没有大幅扩大。截至目前,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浮法玻璃周均利润-187.70元/吨;以煤制气为燃料的浮法玻璃周均利润51.26元/吨;以石油焦为燃料的浮法玻璃周均利润32.52元/吨。随着纯碱、煤炭等原料成本坍塌,低成本煤制气以及石油焦产线尚存一定利润,也是阻碍浮法行业进一步去产能的原因。

  (三)正康清洁能源推进缓慢

  今年备受市场关注的正康清洁能源在沙河市投资 40 亿元建设的清洁煤制气项目,通过集中供应清洁燃气,替代传统分散式煤气发生炉,使玻璃企业实现能源消费 “去煤化”。该项目年可节约用煤约 90 万吨,带动行业能耗水平下降 10%,通过规模化供气降低企业燃料成本,煤制气成本较天然气低 300 元/吨。今年以来长城四线已更改为正康气,截至目前尚未有其它厂家接入。目前沙河燃煤产线尚有一定利润,如果切换正康,成本将会增长,另外正康煤制气尚未定价,具体成本增长幅度无法确定,但成本增长必然会让处于盈利低迷期的企业经营压力更大,后市的具体接入时间尚不好定论。

  综上,从玻璃行业当前的供需格局来看,地产筑底周期持续,未来存量待竣工部分的对玻璃的需求是进一步收窄的。后市竣工端同样面临同比缩量格局,对应玻璃需求依然难言乐观。近期沙河地区强制冷修4条产线,已经可以反应国家政策端对于传统行业反内卷实施的决心。未来,浮法玻璃行业要摆脱对地产行业的单一依赖,加速行业洗牌及转型升级,预计 2025-2026 年行业将进入产能出清加速期。

  蒋诗语 Z0017002

  免责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被广发期货有限公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监许可【2011】1292号)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广发期货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反映研究人员的不同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并不代表广发期货或其附属机构的立场。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研究人员于发出本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参考,推送内容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品种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投资者据此投资,风险自担。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旨在发送给广发期货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版权归广发期货所有,未经广发期货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广发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

  数据来源:Wind、SMM、钢联、彭博、隆众、广发期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