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选择现金存款,按照3.5%的年化预期通胀率计算,十年后100万元的购买力将降至60万元左右。
“百万富翁”——这是我自小就听闻的、形容富裕人群的专有名词。
20世纪80年代,“万元户”已经是财富自由的代名词了;即使是到了2000年,拥有百万资产也足以让一家人在一线城市安身立命;而今天,100万元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财富保障?
经历了财富跌宕起伏的过去十年,我们站在未来又一个十年的起点,如何守护这100万元的购买力,不仅关乎财富的数字,更关乎未来生活品质、教育机会和养老保障。
过去十年,财富跌宕起伏的历史之镜
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类资产剧烈分化的十年。置身其中的人们,历经了一场大喜大悲。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至2024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涨幅约2.2%;十年间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在5%以上,一直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然而,细看国内居民财富倚重的主要资产类别十年走向,未免令人百感交集。
1. 房地产:黄金时代的尾声
得益于“涨价去库存”策略的实施,在人们无法安放的流动性驱动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在2015~2016年间率先翻倍,之后杭州、成都等明星二线城市涨幅超过一倍,而三四线城市在棚改货币化推动下也经历了2016~2018年的暴涨。
房价大涨背后是捉襟见肘的房地产投资租金回报率——全国范围普遍低于2%,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然而,国内不同城市房价2020年后陆续转势下行。到今天从高位回调幅度平均至少40%,不少地方出现了“卖不起房”的奇特现象。因为房子总价下跌到远低于房贷总额的水平,房东们卖房所得不够还房贷。
2. A股市场:波动中的机会
A股经历了剧烈的牛熊转换,上证指数在2014年的约2000点,于2015年直奔5100点。之后就是猛烈的下行与熔断风暴。其后在3000点保卫战中挣扎多年,今年终于走出上升趋势。
在此期间,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消费、医药、科技等赛道涌现出大量十倍股,贵州茅台、宁德时代等龙头公司涨幅依然惊人。
据统计,过去十年国内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约为8%,但参与其中追涨杀跌的投资者实际收益,却因普遍择时与选股错误而颗粒无收。
3. 固收资产:稳健的压舱石
为引导经济走稳,国内的货币政策持续“适度宽松”,财政政策则“更加积极”,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5年的4.5%附近降至目前的1.8%左右,因此,十年间债券价格稳步上行。
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约4%~6%,波动远小于权益资产。银行理财收益率则从2015年的5%左右降至目前的2%左右,且在资管新规实行的背景之下,打破了“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
不少投资人不满足于获取较低的个位数投资回报率,转向其他机构如“P2P”“财富公司”“信托公司”等提供的所谓“高收益”产品,结果往往是以爆雷与维权告终。
4. 黄金:避险之王
起初人们较少关注的黄金,其价格却从2015年的1200美元/盎司起步,反复上行至去年,之后加速上涨,一度升破4000美元/盎司,涨幅超过300%。
如今大家都在问:黄金涨势能维持多久?
过去十年,房地产“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了,其他资产价格走势轮动成为新常态,“黑天鹅”事件频发:2015年股灾、2018年贸易摩擦、2020年疫情、2022年地缘冲突、2025年“对等关税”,每一次都带来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在市场波动中,投资人希望通过投资理财来保值增值,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成了事实上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但是,如果不正确配置资产,只把辛勤积累的财富存银行,则难逃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的宿命,也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单纯以CPI衡量,100万元的购买力在过去十年下降了约20%。如果考虑更贴近真实生活成本的“个人消费通胀”,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等核心支出的涨幅(如私立学校学费年均涨幅超过8%,高端医疗费用年均涨幅超过6%),实际购买力的萎缩可能超过35%。
未来十年: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变局?
展望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将经历深刻变革,这些变化将直接决定各类资产的表现和货币购买力。
从宏观经济背景看,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是主基调,具体可以看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长中枢下移。中国经济增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预计未来十年GDP年均增速维持在4%~5%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
第二,结构转型深化。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成为核心支柱。
第三,债务周期管理。居民与企业宏观杠杆率高企,去杠杆与稳增长之间的平衡将成为长期主题。
人口结构变化与城镇化进程阶段变化不可逆转。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养老医疗需求爆发,消费结构从数量转向品质。人口总量见顶回落,老龄化加速,预期未来1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30%。十年后,预期城镇化率从当前65%左右提升至75%左右,速度放缓但质量提升。
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依然快速提升,或能成为未来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硬科技领域有望突破,数字化转型渗透至经济各个角落。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波动,海外资产配置必要性上升,汇率风险成为必须管理的变量。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储备中的份额稳步提升。受中美利差、地缘政治等多因素影响,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这些时代变局,既预示着理财风险,也酝酿着新的投资机会。
资产配置:未来十年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前面的分析,如果我们把持有的100万元现金放在银行,利息收益很可能在未来十年逐步归零。而综合考虑CPI、资产价格和个性化消费篮子,未来十年平均真实通胀率预计在3%~4%之间,在低利率环境下,存款利率难以覆盖通胀,持有现金的购买力每年净损失3%左右。
今天坐拥100万元现金,十年后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50万~60万元。现金显然不是安全的避风港,而是确定的价值蒸发器。而传统的固定收益产品如债券、银行理财等,在利率不断下行至归零的背景下,也难以为投资人实现保值了。
那么,房地产还能投吗?我的判断是:人口拐点已过、房子金融属性减弱,再加上区域极度分化的现状不容忽视。只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仍有抗通胀能力,普通二线城市房价涨幅有限,三四线城市的楼市不具备投资价值。
至于楼市何时见底,我认为,如果参照日本、美国等国的经验,到利率水平接近零,房地产租金回报率在4%~5%时,楼市价格可以稳住。目前国内不同城市的租金回报率离4%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A股市场前景如何?我认为,随着注册制改革和退市制度的完善,A股将更真实反映经济质量。目前经济转型孕育投资机会,新旧动能在转换中,新经济板块权重持续提升。未来结构性牛市具备经济基础。根据市场人士的一致观点,高端制造、绿色能源、消费迭代、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较为看好。如果投资人不知道怎么选,那就持有宽基指数型基金吧(如沪深300、中证A500,MSCI A50等),通过这些指数基金能跟上国家发展,也跑赢通胀。
未来十年,美股、美债能提供不同于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风险对冲;港股经过前几年的调整,依然是估值洼地,特别是内地具备真正硬实力的互联网巨头、生物科技行业的领军公司都在港股上市,补充了A股的不足。日本经济复苏也在进行,日本股市也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很好的投资机会。投资人也可以通过这些市场的指数基金来参与投资与配置。
黄金在去美元化、地缘政治风险背景下,货币属性重新凸显。如果黄金价格从目前高位明显回调,则以十年为维度适度配置黄金不失为对冲信用货币贬值的有效手段。
REITs(房地产信托)在国内处于试点阶段,基础设施、产业园、租赁住房等REITs提供稳定的分红收益,与股票、债券相关性较低,能优化组合风险收益比。在低利率环境下或许可以作为固定收益的替代品。
综上所述,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今天的100万元,十年后值多少?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答案吧。
如果选择现金存款,按照3.5%的年化预期通胀率计算,十年后100万元的购买力将降至60万元左右。
如果做到“选”“等”“守”原则把这100万元配置到一揽子优秀的上市公司股份,在未来十年的市场跌宕起伏中我们依然有机会获得不菲回报。
如果选择多元化均衡性配置,也能大概率实现财富与购买力上的双重保值增值。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超越数字的财富观。必须认识到守护财富不是守护那个数字,而是守护它能够换来的生活品质、教育机会和养老保障。真正的财富自由,是购买力足以支撑理想生活方式的状态。
未来十年充满变数,终身学习也是极佳的投资。通过学习,我们能理解经济周期,认识资产特性,提升金融素养,这些能力的价值不亚于任何单项投资。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辨别真伪、把握本质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本。
今天的100万元,十年后值多少?答案不在任何预测中,而在于我们现在开始的每一个资产配置决策里。在经济与货币的潮起潮落间,唯有理性的灯塔与知识的航船能确保我们抵达财富的彼岸。
(作者系资深私人银行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