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一系列非官方数据显示,美国10月通胀可能急剧降温。核心原因是住房租金环比下降0.31%,创十五年来最大跌幅,动摇了CPI的最大支柱。同时,商品价格因商家加大折扣而显著放缓。尽管高盛模型预测核心CPI仍具韧性,但租金和耐用品的疲软趋势,使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可能转向鸽派。
一系列非官方数据显示,美国10月通胀可能正经历一次意想不到的急剧降温,其核心驱动力是住房租金创下十五年来最大月度降幅。这一趋势挑战了此前市场对物价持续坚挺的预期,并可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转向更为鸽派的政策立场提供新的依据。
在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官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报告可能因政府停摆而推迟发布的背景下,投资者正密切关注各类替代数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房地产数据公司CoStar的报告,该报告显示10月份租金环比下降0.31%,为过去十五年来的最大跌幅。
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通胀压力似乎也在减弱。根据OpenBrand的价格追踪数据,由于商家加大了折扣力度,10月份耐用消费品和个人用品的通胀率已显著放缓。通胀放缓的迹象正变得愈发广泛,这让市场对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的预期产生了新的变数。
这些实时数据描绘了一幅通缩压力正在积聚的图景,尤其是在占CPI篮子约三分之一的住房领域。如果这一趋势在官方数据中得到确认,将对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那些押注利率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高位的投资者而言。
商品价格涨势放缓,商家折扣力度加大
最新的价格数据表明,美国零售商可能正在失去定价权。据OpenBrand的数据,由于商家折扣力度加大,美国消费品价格涨势在10月明显放缓。该机构追踪的大宗商品和个护产品价格上月上涨0.22%,远低于9月份0.48%的增幅。
具体来看,多个类别的价格增长已连续数月放缓甚至转为下跌。例如,吹风机的价格在8月环比上涨1.15%后,9月增速放缓至0.82%,到10月则转为下跌1.27%。包括洗衣机和烘干机在内的家电类别也呈现类似趋势,价格从8月的上涨0.90%转为10月的下跌0.86%。
价格回落的部分原因是商家为确保市场份额而加大了促销力度。10月份的平均折扣幅度升至20.4%,几乎追平去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State Street宏观策略主管Michael Metcalfe在评论其收购的PriceStats数据时表示,“通胀的上行趋势在10月有所停滞”,他认为目前通胀“坚挺但并不可怕”。
核心通胀支柱动摇,租金市场发出警报
对通胀前景影响最大的变量,无疑是占CPI权重最高的住房租金。由于BLS在统计该数据时存在显著滞后,实时市场数据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视角。而当前的实时数据正发出强烈的警报信号。
Reventure公司首席执行官Nick Gerli指出,“租赁市场目前的疲软令人担忧,这表明住房和经济中存在比人们理解的更大的通缩压力。” 这一观点得到了多项数据的支持:
- 租金创纪录下跌:据CoStar数据,10月租金环比下降0.31%,是超过十五年来的最大单月降幅。
- 部分市场大幅回调:RealPage的数据显示,部分主要市场的有效公寓租金(扣除优惠后)同比大幅下滑,其中丹佛下跌8.1%,奥斯汀下跌7.4%,菲尼克斯下跌5.9%。
- 独栋住宅租金同步走弱:美国最大的上市独栋住宅房东Invitation Homes报告称,其2025年第三季度的新签租约租金增长为负,这是该公司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在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
- 未来预期下调:Zillow已将其对2026年独栋住宅的租金增长预测下调至2.0%,多户住宅的预测则为-0.4%,综合增长率仅为1.0%左右。
鉴于租金价格是整体房价的长期“锚点”,租赁市场的持续降温或通缩,预示着整体房地产市场不太可能出现反弹,甚至可能面临进一步的下行压力。
对于租金骤然下跌的原因,有分析将其与租赁需求的下降直接挂钩。据Nick Gerli援引布鲁金斯学会的数据指出,一个关键指标是“移民工作申请数量”,该指标在过去四到五个月内下降了60%。从历史数据看,该指标与租赁需求存在很强的相关性。需求的减弱被认为是导致租赁市场供需关系逆转,并最终引发租金下跌的核心原因。
高盛模型显示核心通胀仍具韧性
尽管租金和部分商品价格显示出明显的降温迹象,但并非所有数据都指向通胀“崩盘”。高盛根据其另类数据构建的模型给出了一个更为温和的预测。
高盛估计,10月核心CPI环比增长约为0.24%,与9月份0.23%的官方数据基本持平。该模型预测,二手车(+0.5%)和新车(+0.3%)价格将上涨,同时机票(+1%)和酒店价格(+1%)也将继续温和走高。不过,该行预计汽车保险价格将出现下滑(-0.3%)。
高盛的分析表明,尽管部分领域出现降温,但通胀的某些组成部分依然坚挺,整体通胀前景的复杂性要求投资者保持谨慎。目前,市场正等待可能被推迟的官方数据,以最终判断通胀的真实走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