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亮新材IPO临考:隐藏2.4亿债务,超产踩环保红线

小小MT4 来源:中国能源网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2025年11月7日,河北国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迎来北交所上市委的关键审核,从2024年6月26日获受理,到7月23日进入问询阶段,这家唐山耐火材料生产商的IPO之路已历时16个月。

2025年11月7日,河北国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迎来北交所上市委的关键审核。

从2024年6月26日获受理,到7月23日进入问询阶段,这家唐山耐火材料生产商的IPO之路已历时16个月。

此次IPO,国亮新材计划募集资金1.75亿元,主要用于滑板水口产线技术改造、年产5万吨镁碳砖智能制造、年产15万吨耐材用再生料生产线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业绩迷局:高毛利下的效率隐忧2.4亿债务与应收账款高企

国亮新材是一家聚焦高温工业领域的耐火材料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业务为提供耐火材料整体承包服务及各类耐火材料产品,下游客户高度集中于钢铁冶金行业。

从近年来的经营情况来看,国亮新材的业绩曲线呈现出典型的“周期依赖症”。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37亿元、9.84亿元和9.05亿元,同比变动5.00%和-8.09%;净利润分别为4036.80万元、8379.83万元和7096.49万元,同比变动107.59%和-15.31%。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2024年全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011万元,同比下滑超过20%。业绩“变脸”的速度令人惊讶,也印证了监管层对公司业绩稳定可持续性的质疑。

国亮新材的业绩波动与下游钢铁行业的景气度高度相关。国亮新材在问询回复中承认,市场份额存在被行业龙头企业抢占的风险。北京利尔濮耐股份等上市公司凭借资本优势正在加速布局河北市场,进一步挤压了国亮新材的生存空间。

除了业绩波动,国亮新材的债务结构变化揭示了企业可能正面临短期偿债压力。

根据招股书数据,公司2022年短期债务1.33亿元,长期债务8184.33万元,共计2.15亿元;2023年短期债务大幅上升至1.84亿元,而长期债务下降至5050.93万元,总计2.34亿元。

这一债务结构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短期债务降至1.69亿元,长期债务回升至7130.72万元,总计2.40亿元。

到了2025年上半年,短期债务进一步降至1.13亿元,而长期债务则大幅增加至1.16亿元,总计2.30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报告期各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5.25%、52.12%、52.24%和49.79%,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44.10%、43.77%、43.66%和44.20%。

应收账款问题同样突出。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4,228.52万元、48,098.00万元、48,101.54万元和48,435.99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3.81%、45.11%、40.25%和40.58%。

区域困局:八成收入依赖河北 行业收缩期的扩产冒险

国亮新材70%以上的收入来自河北省内,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来自河北省内的比例分别为77.35%、76.83%、79.96%和81.35%,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这种极端的区域集中性,在钢铁行业区域产能调整的背景下风险陡增。

河北省作为钢铁生产大省,2024年粗钢产量同比下滑5.1%,比全国均值多跌1.3个百分点。公司同时在问询回复中承认,市场份额存在被行业龙头企业抢占的风险。

北京利尔、濮耐股份等上市公司凭借资本优势正在加速布局河北市场,进一步挤压了国亮新材的生存空间。

省外市场的拓展效果不佳。华东地区作为其省外主要市场,毛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甚至出现负数。这种“为扩张而亏损”的模式,反映出公司跨区域竞争力的不足。

国亮新材正处于一个看似矛盾的战略节点:在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的同时,却坚持推进激进的扩产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3.55%、86.81%、86.77%和96.41%,呈波动趋势。然而,公司仍计划通过IPO募资1.45亿元,新增5万吨镁碳砖及15万吨耐材用再生料产能。

这一计划与行业现实存在根本性矛盾:2024年全国粗钢产量已由2020年的10.65亿吨降至10.05亿吨,钢企为降本将炉龄从“炉龄100次”卷到“120次”,直接压缩耐材更换频次,现有产能已出现闲置。

环保红线:镁碳砖车间超产风险家族控制与关联交易

根据招股书披露,2025年1-9月,公司镁碳砖车间的实际产量为8.5万吨,环评批复核定产能为8万吨/年,超产比例为6.31%。

招股书进一步提示,若公司后续生产计划及防超产措施失效,公司2025年度镁碳砖车间的实际产量存在超过环评批复核定产能30%的风险以及因此受到相关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风险。

2025年10月31日,公司紧急修订《生产管理办法》,新增一条硬规:若全年累计产量超过环评核定产能的29%,立即停产。

这1%的“安全边际”,是技术误差?还是为规避承诺中的“30%红线而精心设计的缓冲带?

公司治理层面的合规性问题,成为上会前无法回避的“硬伤”。

实控人董国亮、赵素兰夫妇直接加间接控制公司80.22%的表决权,对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营决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效率,但也引发了监管层对公司治理风险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董国亮、赵素兰之子董金峰直接持有公司3.79%的股份,且为父母的一致行动人,但并未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

在首轮问询函中,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未将董金峰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的理由,以及是否存在规避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监管要求的嫌疑。

更值得警惕的是亲属任职与关联交易风险。招股书显示,董事、总经理柳宝生是董国亮外甥女的老公,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崔英是董国亮外甥的媳妇。

【责任编辑:李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