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9日,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本届大会以“十年奋进,智启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联合主办,设置了1场闭门会议、1场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以及多场特色专场活动,并新增了“充换电产业十周年发展成果回顾”,旨在共同推动充换电行业良性产业生态构建。其中,在9月28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充电设施出海的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上,广东易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苏昕发表精彩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感谢主办方,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关于我们这个产业以及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探讨。
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既聊一聊易能时代,也聊一聊我们对这个世界充电产业的看法和想法。
易能时代成立于2014年,到现在有11年,一直在做能源技术。我们在充电领域当中目前主力产品是充电模块,有些人不太了解,这是一个部件,充电模块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没有之一,这个核心部件占充电桩成本的45%以上,有些设备占50%,它就像手机的芯片平台一样,它决定了充电桩的基础性能体验的基本盘。
对于我们而言,易能注重底层科技创新,易能时代引领了现在充电桩领域里面底层技术研发的这一代浪潮的关键变化,我们针对海外的发展和海外的需求,其实很多都是海外需求,因为我们每年都要在全世界走一圈,这个过程当中,很多需求和发展的产品定义都来源于海外实际场景需求和竞争需要,我大概在这里捡两个我们的创新来谈一下。
一个是转化效率。我们是属于全世界首款能够在峰值效率上达到98%以上的充电模块,大家知道100度电,在那个点上只有一点几度电损耗,我们在海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对手就是alpitronic,你要跟它之间竞争的话,产品性能必须上得来,我们这个是绝对超越它的,但是只看一个点是没有用的,因为充电桩面向的是不同的汽车,不同的汽车,它的电池是不一样的,电池不一样,电压不一样,能耗是不相同的,不同的电压点,在传统技术里面,综合能效是94%,也就是说100度电会有6度电会消失掉,我们的技术创新让综合能效提高到了97.5%,综合能耗降到了2.5%,100度电只有2.5度电消失掉了,我们看不同车型实测情况,modelY充电全过程我们都在非常节电的情况下充进去的,各种车型,800伏、700伏、600伏;特别是300伏,300伏这么低电压、高电流的情况下,转化效率极高。
海外运营商特别关注实际充电一百万度电的情况。作为一个需要面向所有车型的运营商,他们关心的是在充电一百万度电的过程中,充电模块在各个电压点的节能表现。我们通过颜色渲染展示了不同转化效率区间:98%以上为蓝色,97%为深绿色,然后是浅绿色、黄色和红色。这样能够直观看到整体节能状况
真正一百万度电充下去,有多少万度电充在绿色部分,充在蓝色部分,这对于专业的运营商,特别是海外运营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突破,我告诉他们,我们能提供给他的产品是怎样的竞争力,、究竟节不节能,这才是关键,97%以上的工况是什么意思,就是说100度电损失3度电以内的高节能工况之下,用易能模块,能保证95万度电都在高节能环境下,其他传统模块不行,这就是底层创新要为场景提供服务,与的传统技术模块,完全是代际级差异。
从国内能效表现看,四季度将出台强制能效标准,要求充电桩加权效率达到96.5%。我们的技术能支持电桩整体效率在97%以上,能为运营商节省3%到5%的电能。在国内,这相当于提升15%到20%的服务费收益。在海外,电费更高,节省3%到5%的电能,再乘以当地电费,为运营商带来的服务费增长甚至会更高,这意味着帮助运营商提升15%-20%的服务费收益,极具竞争力
。
第二点,稳定性与维护
海外市场对这两点非常重视,因为当地人工成本很高。充电桩故障一半以上是由于充电模块损坏,其次是枪线问题。而充电模块故障十有八九是芯片损坏,具体表现为MOS管芯片损坏
我们推出了MOS柔性保持技术,旨在提供“不会坏的充电桩”。传统技术中,一个充电模块有28个充电芯片,任何一个芯片故障都会导致整个模块宕机,充电功率从40千瓦直接降为零,需要人工干预,将故障模块与充电桩脱离后,充电桩才能重启,重启后功率可能降至360千瓦。而我们的易能启明模块,在任何一个芯片失效时,功率仅从40KW微降至37KW,现场几乎无感,无需立即人工干预。相关信息会传至运维平台,提示充电桩出现异常,运维人员可在一周或一个月后,在不紧迫的情况下进行巡检维护。这极大地降低了海内外运营商的维护成本
。
以上创新都是我们为应对海外市场需求而打造的。我们认为,尽管当前市场存在竞争,但在出海领域,全球充电市场未来几年内,充电桩数量将增长5倍,充电总功率将增长15倍,而这个增量窗口期只有大约4年时间
。
充电桩不仅仅是充电设备,它需要考虑能源结构、车辆特性及交通等多方面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选择走技术驱动路线。技术创新的投入必须紧扣发展趋势和产业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找准方向,创造真正的底层价值。我们认为,充电技术未来将向功率更大、运行更稳定、电网兼容性更好发展,同时在计量标准、支付和通信方面也会更加标准化
。
基于每年的全球考察,我对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有些观察:东南亚市场大约落后我们3到4年;中国在该领域的成熟度无疑是最靠前的;部分欧洲国家可能比我们更先进一些,其他地区通常落后一年半到两年;中东地区则落后两年半到三年
。
我常与刚出海的朋友交流,问他们是否知道,虽然中国国内的充电桩成本低,价格可能是海外同类产品的40%(有时甚至更低),但中国充电桩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至今也只有25%左右。大部分市场仍被本土企业占据。例如,alpitronic的产品在欧洲就很强势,其充电桩采用一体化设计,桩与模块结合紧密,虽然不利于维护(因为设备重、大),但通过风扇与整体通风设计减少了二次通风结构,这需要专门的硬件底层研发能力。这就是alpitronic能在三年半内将ABB打得几乎在欧洲市场难以为继的原因,其实力确实强劲
。
我们在土耳其的客户曾现场向我们指出,由于当地电网罚款很重,他们特别看重功率因素。我们的产品在功率因素方面做到了全球最高,当其他家还在百分之八十几时,我们已达到97%。这类技术优势的背后,关键在于敢于投入研发。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跳出内卷式的竞争,因为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稀缺的
。
像刚才提到的土耳其客户,在测试达标后,就保证了首批订单折合人民币约两千万元,并承诺后续订单量。德国代理商同样对采购量有较高承诺。海外市场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底层科技创新、能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标的设备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英国最大的家用储能公司GIVENERGY。其在曼彻斯特的负责人反复向我强调他们在深圳拥有自己的工厂,并且不在中国采购成品,这显示了他对中国制造的深度理解和本土化策略。这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制造必须与本土化的品牌、渠道乃至社会建立更深度的连接。单纯的产品出海模式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是行不通的。这些国际玩家能反向利用中国制造,竞争结果未必对中国企业绝对有利。如何与他们深度融合是关键
因此,国内制造企业简单的出口模式亟待升级,不能再抱有幻想。当前逆全球化现象显现,例如土耳其对中国汽车征收50%的歧视性关税,印度客户也讨论产业链本地化问题,美国有本土化率要求,甚至在展会上有韩国企业傲慢地宣称其产品没有中国器件。这反映出世界未必全然接纳中国产品的心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走出去,勇于挑战技术创新,并主动分享中国制造的红利。既然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我们应主动规划,与当地共享发展成果,将最难的技术创新留给自己攻克,同时主动规划和分享产业链利润,构建紧密的上下游关系。中国企业需要勇于承担这份责任和成本,并努力取胜,这需要坚定的决心
这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的使命。我常对儿子说,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是超越。我的爷爷辈曾为国奋战,吃苦耐劳;我们这一代则要实现超越。面对海外市场,我们要敢于分享红利,与当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真正的本土化,构建休戚与共的产业链关系。我们来攻克最硬的技术骨头,让全球伙伴在合作中也能受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