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财之道》栏目 康路
近期,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SO)彭翼捷与《财之道》栏目对话时表示,AI 和数字化正在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
正在海外和国际合作伙伴密集交流的彭翼捷注意到,和以往更强调理念不同,今年的交流更注重行动。她提到“技术赋能”成为共识,AI 不仅能提升效率,还会带来新的能源需求,而多数创新技术面临规模化难题。
彭翼捷表示,蚂蚁已连续三年开展范围三碳排查,并将数据中心作为减碳重点。公司与阿里云合作,设定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 30%。计划通过绿色计算技术推动能效优化,实现“同样算力消耗更少能源、同样业务消耗更少算力”。自 2017 年以来,公司 CPU 效率已翻了5倍,背后依靠算力调度和峰谷管理的创新。
在国际合作方面,她强调,国际标准制定亟须企业视角,蚂蚁将贡献实践案例并推动务实交流。同时,公司也在考虑搭建绿色创新平台,汇聚全球前沿技术。谈及即将迎来 10 周年的蚂蚁森林,彭翼捷透露,菲律宾 GCash 已推出 GForest,蚂蚁希望未来不仅输出技术,还能输出方法论,让更多国家受益。
在国际金融领域,彭翼捷指出,蚂蚁的国际战略核心是 inclusive payment(普惠支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电子支付大幅提升了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并促进了经济发展。她强调,蚂蚁追求“双价值一体创造”,即所有业务既要创造商业价值,也要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把社会责任作为附加。
在数字医疗方面,蚂蚁探索将 AI 融入基层医疗。彭翼捷介绍,在新疆阿克苏,当地将蚂蚁的 AI 医生称为“101 号医生”,它能帮助村医提高诊断准确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推动乡村振兴。展望未来,她认为,如果能耗问题不能解决,AI 就无法规模化。但随着技术演进和效率提升,AI 也会使环境和社会变得更好。
以下为此次对话实录(略有删减):
《财之道》: 蚂蚁集团提出到 2030 年实现净零排放。最近在海外与国际组织、大型企业的新一轮交流中,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有没有更优化的思路?
彭翼捷: 和以往相比,这次的讨论明显更聚焦于行动,而不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我的最大感受是,几乎所有的议题都绕不开“技术赋能”。无论是从能源端、节能端,还是循环经济、碳捕捉等具体技术,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借助新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另一个非常明显的体会是,AI 已经成为所有领域讨论的重点。AI 能够在能源管理和产业优化中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也会带来新的能源需求,这意味着在推动效率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能耗的问题。
与此同时,不少创新技术仍然面临规模化难题,虽然已有实验室成果,甚至部分进入市场应用,但距离真正大规模推广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是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普遍的挑战。
《财之道》: 数据中心能耗是全球科技企业面临的共性挑战。蚂蚁是如何在运营中做到更低碳、更高效的?
彭翼捷: 我们的碳中和目标里,最大的挑战来自范围三排放,而数据中心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蚂蚁已经连续三年进行范围三碳排查,建立了稳定可追踪的数据体系。我们和国内的阿里云数据中心长期合作,在减碳方面有几条路径。
首先是能源替代,我们在碳中和路径图里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要达到 30%。我们在目标上比清洁能源的要求更严格,就是希望在可再生能源上走得更快更远。
其次是在算力层面,我们通过架构优化和技术升级,让同样的算力消耗更少的能源。最后,在业务层面,我们通过系统性优化,让同样的业务需要更少的能耗。换句话说,技术进步带来的不是单点的节能,而是全链路的效率提升。
过去几年,我们 CPU 的效率已经较 2017 年翻了5倍,这得益于我们在算力调度、峰谷管理等方面的大量创新。用户体验必须稳定丝滑,但背后需要复杂的调度和算法,这是我们专利技术的成果。我们把这套经验称为“绿色计算技术”,并且愿意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分享。
国际业务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海外会与不同的云服务商合作,而各国电力结构和能源结构差异很大,需要在不同场景下持续探索。但核心逻辑是一致的,就是在能源侧推动替代,在技术侧不断优化,让增长中的算力需求和碳排放压力之间形成良性平衡。
《财之道》: 在国际标准制定和合作方面,蚂蚁集团有怎样的规划?
彭翼捷: 在国际标准制定上,我们更多是贡献企业的视角。科学家的模型和逻辑是正确的,但当放到企业的具体场景时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分享案例,把这些挑战反馈给制定者,让标准更加贴合企业落地的需要。
在合作层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董事长井贤栋很早就提出要坚定走绿色之路,所以我们在技术储备、产业投资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例如,我们投资了电池公司,也与一些专注碳捕捉和循环经济的企业建立联系。未来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把国际上领先的绿色技术和理念汇聚到一起,围绕具体问题开展务实合作,而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交流。蚂蚁是一家平台型公司,从支付到金融服务,我们都经历了平台化发展。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成为一个推动绿色创新的平台。
《财之道》: 明年蚂蚁森林将迎来 10 周年,是否会考虑推动更多全球合作?
彭翼捷: 每次在海外分享蚂蚁森林的案例,听众都会很惊讶。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动员如此多的用户,种下这么多树,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态改善。很多国家都有需求,他们希望复制这种模式。
我们的做法是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把我们的技术和理念分享出去。例如菲律宾的 GCash 推出了 GForest,美国和东南亚也有伙伴在尝试类似模式。有的国家选择保护海洋,而不是种树,结合了自身的环境特点。未来我们希望输出的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方法论,让更多国家能够受益。
《财之道》: 蚂蚁在普惠金融方面积累了经验。海外市场的关注点有哪些?是否会和绿色金融相结合?
彭翼捷: 在国际市场,我们现在最关注的还是 inclusive payment(普惠支付)。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没有银行账户或信用卡,他们亟须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方式。电子支付不仅能提高交易效率和透明度,还能显著促进经济发展。研究已经表明,电子支付的普及度和 GDP 增长呈线性关系。
绿色金融的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但电子支付本身就是比传统方式更绿色的。我们也在关注女性发展和可持续议题,这与国内的“普惠、绿色、女性”三大方向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理念是“双价值创造”,也就是每一项业务都必须同时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是把社会责任当作额外的补充。这一点让蚂蚁的 ESG 实践更务实、更有差异化。
《财之道》:蚂蚁在健康医疗方面也有新的探索,能否介绍下具体的思路和案例?
彭翼捷: 我们正在推动数字医疗与乡村振兴结合。比如在新疆阿克苏,我们不仅通过种植胡杨、销售苹果等项目支持当地发展,还引入了“数字医生”的概念。浙江本地派出大约 100 位医生支援,当地人把我们的 AI 医生称为“101 号医生”,因为它能覆盖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帮助村医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村医往往年轻,培训时间有限,诊断水平参差不齐。通过 AQ 系统,村医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可以随时得到辅助。这就像身边有位名师在指导,不仅提升了效率,也避免了因误诊带来的延误。未来,我们希望把这种模式做实、做深,为更多地区的医疗体系赋能。
《财之道》: 最后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 AI 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彭翼捷: 我始终认为需要更大的想象力去理解 AI 的潜力。算力提升只是最直接的部分,更重要的是 AI 能够重塑工作方式和社会运作效率,从而对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 AI 应用主要集中在 ToB,但未来 ToC 的潜力会非常大。传统企业正在积极拥抱 AI,这会带来比互联网更深刻的变革。
即使未来数据中心的能耗继续增加,从系统角度看,效率的提升会远远抵消这种增长。历史经验和摩尔定律都证明,随着技术演进,能耗一定会优化。如果问题无法解决,AI 根本无法规模化。正因为如此,我对 AI 推动绿色发展和社会进步始终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