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16日),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跨省区输电重点工程——藏粤直流输电工程启动建设。
蜿蜒2681公里——这是一条以西藏为起点,最终抵达广东的电力大动脉。2029年全面投运后,它每年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超430亿度清洁电能,什么概念?相当于三峡年发电量的一半!
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将实现“绿电闪送”,西藏→广东,仅需0.009秒,实现了能量的“瞬移”。
这项工程堪称世界级挑战。线路全程近90%穿越山地,需横跨中国三级地理阶梯,落差巨大、地质复杂。它不仅是距离的跨越,更是技术极限的突破。
这条跨越地理阶梯、穿越崇山峻岭的电力天路,送出的不只是清洁电能,更是一个大国能源自主与技术创新的时代答卷。
作为目前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它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已经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每当看到电力水平突飞猛进时,我们总不自觉联想到浙江的千岛湖——创造高峡出平湖的新安江水电站,那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上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国家还处于一穷二白的状况。
当时缺乏技术、缺乏人才,依靠苏联专家指导。那是中国电力事业的起步阶段,每一步都充满艰辛。“电量夺天日,降威绝旱涝;更生凭自力,排灌利农郊。”郭沫若面对雄伟落成的新安江水电站感慨。
而今,藏粤直流工程攻克了4300米超高海拔直流输电技术研发、2000万千瓦级新能源并入弱电网等世界级难题,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制。
“更生凭自力”,从依赖外援到自主创新,从学习追赶到领先世界,中国电力工业走过了一条艰难而辉煌的道路。
藏粤直流工程表面上是电力输送,深层里却是全国能源资源配置的一盘大棋。西藏清洁能源丰富,广东用电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供需两端通过这条“电力天路”完美对接,这种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展现了全国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智慧。
事实上,2024年,西藏的清洁能源已经外送到全国十多个省份。几天前,西藏绿色电力首次跨区域输送上海交易达成,交易电量为785万千瓦时,将于9月24日至30日执行,填补了两地绿电合作的空白。
这条跨越天堑的“电力天路”,输送的是绿电,彰显的是国力。从新安江畔的“自力更生”到雪域高原的“世界领先”,中国电力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奔腾向前的印记。藏粤直流输电工程,照亮的不只是湾区璀璨的夜空,更是中国能源自主与绿色转型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