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顶流出走,宝盈基金留不住名将!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来源:Y趣理说

  在集中卸任多只产品后,百亿基金经理、宝盈基金昔日“王牌”杨思亮的去向终于尘埃落定。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信息,杨思亮已于2025年8月底离开宝盈,并火速加盟头部公募巨头易方达基金。这场表面看似寻常的人才流动,却再次将宝盈基金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宝盈基金自2001年成立以来,素有“深圳公募黄埔军校”之称。过去十余年间,这家公司培养并输送了王茹远、彭敢、肖肖、陈金伟、杨凯、杨思亮等一大批基金经理。但当他们逐渐走向舞台中央时,留在宝盈的身影却越来越稀薄。如今,宝盈基金俨然成了“人才孵化器”,却不是“人才留存地”。

  顶流经理杨思亮出走

  杨思亮的离开并非毫无征兆。他自2015年加入宝盈,从研究员一路晋升为权益投资主力军,代表作“宝盈消费主题混合”自2018年10月接手以来,任职回报高达156.84%,近三年持续跑赢业绩基准,长期表现稳定。到2024年,他的管理规模一度突破115亿元,成为宝盈旗下唯一的百亿权益基金经理。

  然而,从2025年8月起,他开始陆续卸任所管的7只产品,包括规模曾达40亿元的宝盈品质甄选。到二季度末,其总管理规模骤降至85亿元,但规模的快速缩水与卸任的集中发生,已暗示其与宝盈基金“缘分将尽”。

  市场盛传,杨思亮与公司在薪酬与激励上分歧难解,最终选择离开。但无论真相如何,杨思亮“投奔易方达”,既符合个人职业发展的逻辑,也再次凸显宝盈留人无力的困境。

  人才持续出走的缩影

  杨思亮并非孤例。早在2014年,王茹远就离开宝盈,自立门户创立宏流投资;2016年,彭敢跳槽东吴基金,之后彻底淡出公募行业;张小仁、盖俊龙等人亦在2017年前后选择出走。

  进入2025年,宝盈的高管与固收条线也接连遭遇震荡。副总经理李俊在5月因个人原因离任,固定收益部总经理邓栋则在8月卸任6只债券产品。邓栋管理的固收产品如宝盈安泰短债债券A,长期收益稳定,成立以来回报超23%,但其离开无疑削弱了宝盈固收的稳定性。

  更引人关注的是基金经理的跨条线流动。今年3月,原固收基金经理卢贤海转岗至权益投研部门,从研究员重新起步。这种“固收到权益”的跨度在行业中并不常见,也折射出宝盈内部在人员梯队建设上的焦虑与无奈。

  多位投研人员相继流失的背后,激励问题被视为核心症结。此前曾传出某明星基金经理年终奖仅税前10万元的消息,在业绩出色、规模扩张的年份,这样的回报难免让人才心寒。“业绩好也没动力,何必留在原地?”成为许多离开的理由。

  规模增长乏力,权益业务成最大短板

  人才留不住,直接反映在规模上。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宝盈基金公募资产管理规模为732.93亿元,较2015年年中的826.81亿元缩减近百亿。而在同批成立的公募中,易方达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银华超过5700亿元,融通超过1500亿元,长城接近3500亿元,差距显而易见。

  尤其是在非货币基金方面,宝盈的颓势更为突出。2025年中,其非货规模仅448.38亿元,在162家公募中排名第79位。而在2015年年中,非货规模高达647.04亿元,行业排名第27位。十年间,宝盈非货规模“腰斩”,排名不断下滑。

  权益类基金是收缩的重灾区。2020年底,宝盈权益基金规模421.02亿元;到2025年中,仅剩197.39亿元,五年缩水超过50%;与2015年的629亿元高点相比,跌幅更接近七成。

  从产品结构来看。截至2025二季度,宝盈权益类产品数量达45只,占总数七成以上,但规模占比不足三成,其中27只“迷你基金”规模不足2亿元,清盘风险高企。

  宝盈的困境何解?

  从公司层面看,宝盈基金仍强调“主动权益”是其核心竞争力。现任总经理杨凯也曾公开表示,将继续依靠主动管理,力争实现持有人资产的长期增值。但现实是:核心人才不断流失,权益产品规模大幅缩水,投研体系与激励机制问题长期未解。

  宝盈基金的“黄埔军校”标签,本是荣耀的象征,如今却逐渐演变为“中转站”的代名词。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基金经理频繁更替,产品业绩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难以保障。

  在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效应愈发突出的背景下,中小公募如何留住核心人才、如何构建真正有竞争力的投研体系,才是能否突围的关键。否则,宝盈基金或许还会继续上演“送将出走”的循环,留下一地鸡毛和一批迷茫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