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青海银行 李明会/摄影华夏时报记者 李明会 北京报道
近日,青海银行多位独立董事任职资格获批,与此同时,该行新任董事长与行长人选亦于近期亮相。
作为青海省唯一的省级法人银行,2024年,青海银行实现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7.8%,一举扭转盈利颓势,结束了此前连续两年的下滑态势。
高管焕新
《华夏时报》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获悉,青海金融监管局于9月11日发布多项批复,核准了姚维玲、黄小伟、马旭东三人青海银行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
青海金融监管局表示,青海银行应要求上述核准任职资格人员严格遵守金融监管总局有关监管规定,自本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到任,并按要求及时报告到任情况。未在上述规定期限内到任的,本批复文件失效,由青海金融监管局办理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官微显示,8月20日,应海峰以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人选身份,吴存寿以该行党委副书记、行长人选身份,同副行长张锋共赴海西州分行开展调研座谈。根据相关规定,应海峰和吴存寿任职资格待监管核准。
而这一人事变动亦早有迹象。今年7月14日,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对省委管理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其中提到,对彼时担任青海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的应海峰“拟进一步使用”,对彼时担任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下称“青海省联社”)副主任的吴存寿“拟提任省管企业领导班子正职”。
履历显示,应海峰,1970年11月出生,在职研究生、助理经济师。在青海银行前身西宁市商业银行时期,他就从基层做起,从科技处的一名员工成长为西宁市商业银行团委书记、科技处副总工程师、古城台支行副行长,后升任青海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总经理、首席信息官,青海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2023年6月,应海峰正式获批成为青海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与应海峰的内部提拔不同,同为“70”后的吴存寿此次亮相则宣示着他的回归。他曾在2010年后,历任青海银行合规风险部副总经理、授信审查部副总经理、总经理、信贷管理部总经理、行长助理等职,2022年4月调任青海省联社副主任至今。
9月12日,《华夏时报》记者就该行领导焕新一事致电致函该行披露电话及邮箱,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青海银行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该行成立于1997年12月30日,前身为西宁市商业银行。2008年11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青海银行,是青海省首家地方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唯一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初始,青海银行注册资本1.01亿元,后经四次增资扩股及分红送股,现注册资本增至25.57亿元。其中,国有股份占比35.73%,国有法人股份占比24.90%,民营法人股份占比38.43%。
截至2024年12月末,青海银行干部职工1798人,党员人数717人,下设12家分支行、2家总行直属县域支行和1家专营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营业网点86个。
加速不良资产处置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青海银行正处于改革化险期间。根据相关要求,该行2023年、2024年均未向股东进行现金或股利分配。
该行披露的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青海银行实现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7.8%,一改此前连续两年的下滑态势。此前2021年,该行实现净利润5.3亿元,不过2022年,这一数据跌超60%至2.09亿元,2023年进一步跌至2.03亿元。
盈利回升向好的同时,青海银行资产质量状况也在改善。
此前,中诚信评级在2024年7月对该行出具的跟踪评级报告中指出,青海银行需要持续调整信贷结构以应对当地信贷需求不足带来的投放压力。同时,受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该行的不良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仍处于较高水平,资产质量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青海银行披露的2024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不良资产率为2.18%,较2023年末下降了7个基点,其不良贷款比例也从2023年末的2.68%降至2.65%。
青海银行亦在年报中披露,2024年,该行综合运用诉讼追偿、债务重组、不良资产转让等多种手段化解处置不良资产。
而不良资产清收压降也成为该行经营层风险化解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情况的监督重点。为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青海银行还设置了“不良贷款额清收、潜在风险贷款全额清收、不良贷款核销后清收、贷记卡不良率、贷款收息率、表外应收利息控制、消费类贷款不良率、普惠型小微贷款不良率、1000万元—3000万元贷款不良率、3000万元(含)以上对公贷款不良率”等多项风控考核指标。
“当前,加速处置不良资产成为众多中小银行的工作重点。”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部分行业受冲击,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偿债能力下降,直接导致银行贷款质量下滑,不良资产规模攀升。
“加之中小银行自身资产质量相对较差,客户群体下沉,区域和行业集中度高,易受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不良资产压力较大。”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对《华夏时报》记者补充道,当前净息差收窄,盈利空间受限,中小银行需要通过处置不良资产来盘活资金,提升盈利水平。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中小行可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资金流动性,提高盈利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监管要求,维护金融稳定。”在付一夫看来,未来,银行可以通过更多渠道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一是加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其资源和专业能力。二是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分散风险。三是引入产业资本,对不良资产进行盘活,提升资产价值。四是优化内部考核机制,将不良资产处置效果与员工绩效挂钩,提高处置效率。同时,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协作,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司法程序,提高处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