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将迎来成立四周年。回顾四年发展历程,北交所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274家优质中小企业上市,总市值超过9000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市场产品和功能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生态优化,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底,28只跟踪北证50指数的指数基金(包括两只指数增强基金),产品规模合计113.22亿元。
创金合信北证50成分指数增强基金经理黄小虎指出,跟踪北证50指数的基金规模超过百亿元,体现了市场对北交所认可度的提升。一方面,北交所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举措,北交所快速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投资者对北交所企业关注度逐渐提高,投资需求也越来越大。他表示,看好北交所的投资机会。
根据创金合信北证50成分指数增强基金二季报,基金经理董梁、黄小虎认为,从宏观基本面看,国内经济数据逐渐企稳,而在产业领域,特别是科技板块,如大模型、半导体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创新成果,同时带动企业基本面预期和市场情绪面的快速改善,市场短期形成较好的上涨趋势。北交所作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集中地,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中会较为受益。当前北交所估值回到中等水平,从中长期角度看,北交所代表的新兴科技发展方向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板块企业的盈利增长潜力仍然有一定的竞争力,具有较好的长期投资价值。
问:跟踪北证50的指数基金规模超过了百亿元,对北交所和投资者分别有哪些意义?
创金合信北证50成分指数增强基金经理黄小虎:从北交所角度看,资金通过指数基金流入,为市场带来了充足的流动性,有助于提升北交所整体的活跃度。不仅能让北交所上市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获得更有力的支持,还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选择在北交所上市,促进北交所市场生态的良性循环。而基金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机构投资者话语权增强,将推动北交所市场朝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从投资者角度看,北证50指数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对于无法直接参与北交所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借道北证50指数基金进入市场,分享北交所企业发展红利。同时,通过配置北证50指数基金,投资者可以有效分散风险,优化自身资产配置。
问:今年6月底,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与北证50形成“双指数”格局,存在哪些投资机会?
创金合信北证50成分指数增强基金经理黄小虎: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与北证50形成“双指数”格局,蕴含着诸多红利。首先,在资金层面,参考北证50指数基金目前超百亿的规模,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基金未来有望带来初期数十亿、长期百亿级别的增量资金。这将持续改善北交所流动性状况,而且随着相关ETF等产品筹备推出,会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
从投资机会角度,双指数重叠的公司具备“规模+创新”双优势,将成为资金重点配置对象,投资者可重点关注这类公司。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独有股聚焦细分垂直赛道,业绩爆发潜力大,同样值得挖掘。在估值重构方面,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样本股平均研发强度高、业绩增速快,资金会向这类高研发、高成长标的集中,推动北交所估值体系转向“价值成长”,让优质标的获得更高溢价,投资者有望从中获取企业价值提升带来的收益。
问:对于北交所下一步改革发展,您有哪些期待?
创金合信北证50成分指数增强基金经理黄小虎:对于北交所下一步改革发展,有几个重要方面值得期待。首先,在市场扩容上,期待北交所坚持高质量扩容原则,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优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吸引更多优质 “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在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期待北交所更好地发挥北交所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与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标准统一,完善转板机制,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顺畅流通,为北交所上市公司发展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在投资端,期待北交所加大力度吸引各类长期资金入场,鼓励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深度参与北交所市场,同时引导中介机构加大北交所投研力度,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市场稳定性和成熟度。另外,期待北交所持续完善北交所指数体系,推出更多适应不同投资需求的指数,为市场带来更多资金配置机会,推动北交所市场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