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汽车
现在还需要一家新造车企业吗?
尽管汽车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但“前人”的“失败”似乎都没吓倒追觅。甚至,在造车“谣言”传了将近1年之后,追觅继续下了重注:官宣造车。
8月28日,追觅科技造车计划正式宣布孵化造车项目,旨在打造中国首个全球化超豪华汽车品牌,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计划在2027年亮相。相较新势力品牌在造车之初纷纷把视线放在BBA,追觅显得更为“激进”:它的首款产品要对标布加迪威龙。作为顶级跑车,布加迪威龙一度是“世界最快的车”,2008年进入中国时售价高达2500万元。在数百年的汽车品牌中,与之比肩者寥寥。
不同于当前传统超豪华品牌,追觅汽车团队打造的超豪华品牌将结合中国智能化浪潮下的技术优势,将产品打造为拥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AI智能终端。结束“冰冷机器”时代,开启超豪华汽车的“智能交互”时代。追觅汽车表示,将最高效、最智能的提升用户体验。
追觅超级马达加持下,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产品将为用户带来极致的动力体验。追觅表示将持续长期投入汽车领域,目前该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根据追觅汽车团队的产品规划目标,首款产品将打造成世界范围内速度最快、性能最佳的超豪华品牌。
一个智能硬件品牌跨界进入全新赛道就要挑战“地狱模式”,那么,追觅何以造车?
‘追觅的“苹果机会”’
追觅,是一个技术狂人取得商业成功的故事。
创业伊始,追觅科技进军扫地机这一业务时,就锚定了高难度目标:产品既要具备走进千家万户的普适性,又要筑起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在智能清洁赛道,团队将突破“高速数字马达” 技术作为攻坚点,历经无数次试验与失败,最终实现转速从 10 万转每分钟到 20 万转每分钟的量产跨越,完成技术代际跃迁。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追觅连续两年拿下5000元以上高端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额第一的业绩。
近几年,追觅科技一路高歌猛进,在扫地机、洗地机业务全球开花的同时,业务品类更加多元,业绩增长迅猛。追觅已在全球100余国家建立6000家线下渠道,拥有3000万用户群。
在智能硬件领域,追觅抓住了“苹果机会”。依靠中国的产业链,不打“性价比”,以技术溢价在全球市场上打造一个高端品牌,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追觅成为了这个领域的苹果。
但在智能硬件领域成绩骄人的追觅,在汽车领域仍是新兵。它依旧让人疑惑:现在入局是不是“疯了”,是不是“圈钱”......当追觅造车的蛛丝马迹都备受关注的同时,一些声音也悄然出现。在面试汽车业务的较高级别候选人时,俞浩会坚决的表示:“造车是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而追觅想要造车的念头甚至也可以追溯到12年前。但创业团队评估下来:200亿元的启动资金让进军汽车赛道门槛太高,也不适合用来初次创业。但来到当下,追觅觉得时机成熟了。
为何仍敢入局?
这源于追觅对“时代性” 的判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企业,不同时代的企业进入时拿到的机会点完全不一样”。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已为新入局者提供了此前难以想象的基础条件,这其中包含三大核心机会——品牌高端化的窗口期,当前全球化的成熟土壤,以及组织与供应链优势。
追觅认为,以“中国供应链 + 全球高端渠道” 的模式,造车行业仍然有“苹果机会”——依托中国的供应链、技术与工程师储备,打造一个能在全球市场占据高端地位的 “中国品牌”。
‘全要素竞争’
造车被视为“资金黑洞”,如何应对庞大的资金需求?追觅认为核心是“精准花钱”,而关键逻辑是 “做正确的产品”——如果产品本身在商业价值上不成立,1000 亿也不够花;但正确的产品,200 亿到 500 亿足够支撑。而追觅要做的,就是确保每一款产品都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而关于“用户为什么会选择追觅的车?” 这一问题的答案,早已内嵌在追觅的造车定位中:抓全球高端用户,填补当前市场对 “超豪华 + 智能科技” 的需求空白。
从市场现状来看,全球超豪华汽车市场仍由布加迪、宾利等传统品牌主导,但这些品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推进相对缓慢;而特斯拉虽在电动化与智能驾驶上领先,但其品牌定位仍偏向“科技大众化”,难以满足高端用户对 “极致豪华 + 专属体验” 的需求。此前中国车企的出海,更多聚焦于性价比与中端市场,尚未在超豪华领域形成突破 —— 这就为追觅留下了 “错位竞争” 的空间。
追觅的首款车型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主打“极致性能与智能科技融合的驾乘体验”,正是瞄准了这一空白。在它看来,高端用户的需求不仅是 “速度与豪华”,更是 “智能与专属”:比如更精准的传感器融合技术、更流畅的人机交互体验、更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 而这些,恰好是追觅在智能硬件领域积累的优势。截至 2024 年底,追觅全球累计申请专利 6379 件,其中 45% 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这些技术储备将直接转化为汽车产品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追觅已具备触达全球高端用户的渠道基础。其在海外100 余国的 6000 家线下渠道,并非简单的 “销售网点”,而是经过多年运营沉淀的 “高端品牌触点”—— 在清洁领域,追觅能与戴森等国际品牌同台竞技,且以更高定价实现市占率第一,这意味着其已掌握高端用户的需求洞察与品牌沟通逻辑。这种能力迁移到汽车领域,将大幅降低 “用户教育” 的成本,让其在 2027 年车型推出时,快速触达目标客群。
而对于确保在汽车领域商业上的成功,产品只是追觅“全要素竞争”中的一环。
“全要素竞争” 意味着不依赖单一优势,而是在所有关键指标上超越对手。追觅的目标是:在价格、续航、智能体验等所有用户关心的指标上,至少比对手好 10%-20%;与此同时,核心是实现“创新式超越”,而不是“抄袭式跟进”。
过往在清洁领域,追觅通过各项技术建立差异化优势;而这种逻辑迁移到汽车领域,意味着其超豪华车型不仅要在性能上对标布加迪,更要在智能科技、用户体验上形成“代际差”。
‘造车是“检验积累的终极战场”’
在外界都认为追觅“晚了”时,追觅希望在汽车领域复刻过去的成功经验。
进军扫地机器人,追觅晚了石头科技3年,晚了科沃斯20年。但根据追觅内部的数据,在2025年,追觅的收入超过科沃斯,利润将超过石头科技。作为后来者,追觅认为后发也意味着有更多打法,而很多硬件企业都适用于此——硬件行业的 “后发者” 只要抓住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节点,完全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而当前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正是这样一个节点。
这是否意味着过于“轻视”汽车行业才盲目选择入局?
恰恰相反的是,追觅对这个行业带着敬畏之心。
“造车不是投机。”追觅团队在内部准备进军汽车行业领域时达成了充分的共识:造车与家电领域不一样,汽车对决策质量要求非常高,可能会因为一个决策质量的失误导致全盘崩掉。大部分决策都需要长期思考而不是一时冲动。
追觅视造车为“检验自身综合能力的终极战场”。造车考验的是企业在技术、供应链、品牌、资金、组织等所有领域的积累,而追觅认为,它在其他领域验证过成功,让它拥有了踏入这个赛道的“入场券”。
追觅科技入局造车,是中国制造业“高端化、全球化” 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依托国内成熟的供应链基础,凭借在细分领域验证的品牌与渠道能力,试图在汽车这一 “终极硬件” 领域实现突破。它的优势在于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对自身能力边界的清晰认知,以及在智能硬件领域验证过的 “后发超越” 方法论;但挑战同样显著 —— 超豪华汽车市场的品牌壁垒、汽车产业的复杂供应链管理、千亿级资金的高效使用,每一项都是对追觅的重大考验。
而当时间来到2027年——追觅汽车计划的首款车型推出之时,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全球超豪华电动车的技术路线都可能发生变化。
能否复制追觅品牌在智能硬件领域的成功?追觅汽车还要在“终极战场”完成一场残酷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