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经济背后的感知力与智慧力

小小MT4 来源:证券时报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王思薇

  伏天虽过,多地高温仍“赖着不走”。人们躲热的模样,倒催出热闹的“清凉经济”——防空洞变纳凉乐园、宠物冰垫卖脱销、浙江冰品、福建空调成了海外“降温密码”。这波“热”起来的生意,表面是高温应激,实则是场“温度感知”的经济大考。

  高温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民生需求的千姿百态。当浙江嘉兴的防空洞飘起童声笑语,四川达州的洞穴里腾起火锅香气,曾经的“战时屏障”正变身“民生暖巢”;当年轻人点着半成品果切刷手机,养宠人给毛孩子备上自动制冷窝,宅家消暑和“它经济”的火爆,哪一样不是把“怕热”的小心思摸了个透?最妙的是出口数据——浙江的冰品、福建的空调在海外卖得火热,原来“中国制造”早把“中国式清凉”变成了世界通用的“降温密码”。这些场景里,没有生硬的“推销”,只有精准的“对接”;没有一窝蜂的“复制”,只有差异化的“破题”。

  可热闹背后,也有隐忧。有的地方把“清凉经济”简单等同于“卖冰棍、开空调”,跟风建几个网红打卡点,结果游客拍两张照就走,留不下消费也留不下口碑;有的商家盯着“热产品”却丢了“暖服务”,卖宠物冰垫的不懂猫狗习性,做防空洞纳凉的忽视安全细节,最后热闹一阵就凉。这就像煮饺子——水开了下饺子容易,但要煮出“筋道”,得掌握火候、调好馅料。真正的清凉经济,从来不是“蹭热度”的一锤子买卖,而是“知冷暖”的长期主义。

  那怎么把“凉资源”真正变成“热钱流”?关键要练好“感知力”和“智慧力”这两门功夫。所谓感知力,是把“热需求”读成“热信号”。上海有商场把顶楼改造成“星空泳池”,既利用了闲置空间,又满足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需求;长沙有社区在公交站旁设“爱心冰柜”,免费提供冷饮,收获的不只是点赞,更是居民的归属感。需求不在文件里,在大妈的蒲扇下,在孩子的汗湿后背间,在宠物的吐舌喘息里。所谓智慧力,是把“冷资源”做成“冷艺术”。成都的“竹林书斋”用天然竹材降温,既环保又有文化味;苏州的“水巷茶寮”借河风纳凉,让传统建筑焕发新生。当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参数,当资源不再是沉睡的资产,清凉经济才能从“物理降温”升维到“心理治愈”。

  这波“清凉经济”是面时代棱镜,照见中国经济的韧性——既能快速响应短期需求,又能持续深耕供给质量;它也照见了民生改善的温度——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正推动着产业不断升级。就像老话讲的“夏有三伏,人有巧思”,当每个纳凉的角落都藏着巧思,每份清凉的需求都被认真回应,这样的经济热潮,才能真正浸润人心,凉得长久,热得有料。

  最好的清凉,从来不是空调吹出的冷风,而是被人理解的温暖;最火的生意,从来不是跟风追上的热点,而是用心熬出的经典。这个夏天,我们不仅在对抗高温,更在用“清凉经济”书写一个答案:如何让发展热度,落进民生温度里。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