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本期嘉宾
刘伟华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
近段时间,天津港产城融合发展好消息不断:刚刚出炉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天津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实力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8位;6月举行的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上,7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400亿元人民币,并带来新增外贸进出口额超60亿元人民币;进入暑期,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迎来邮轮旺季,6月至9月预计将接待邮轮39艘次,接待进出境旅客约16.5万人次……下一步,如何以港产城融合为引擎,进一步发挥我市港口资源优势?记者就此采访了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刘伟华,他认为,数智化赋能城市航运服务转型是“关键一招”。
近年来,我市在港口产业数智化转型方面“亮点”不少: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以70余项创新重构传统作业模式;PortGPT(港口大模型)1.0亮相后,基于华为昇腾一体机的DeepSeek(深度求索)本地化部署又添新动能;我市多部门联动搭建的“津港通”平台,日均访问量超15万次。除了港口,我市自贸试验区也不断为航运服务注入活力——东疆综保区跻身融资租赁“千船俱乐部”;船舶海工跨境资产占全国九成市场份额;天津经开区聚集近2200家航运企业,累计注册资本超1084亿元人民币,一条贯穿航运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加速成型。
但市场人士也注意到,我市港产城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需求端看,城市航运物流有效需求有待提升,管理服务成本依然较高,部分货源集聚能力仍有短板;从产业链看,航运物流业发展不均衡,船舶代理、货运代理等领域相对成熟,但航运金融等高端服务环节滞后,服务链不够完整;从产业价值看,冷链、航运加工制造等重点货类产业链条较短,上下游延伸不足,产业附加值偏低;从创新力看,服务模式创新力度有限,航运服务智能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枢纽相比仍有差距。这些瓶颈,都是制约我市港产城深度融合的“拦路虎”。
刘伟华认为,破解上述难题,关键在于以数智化打通航运服务的“任督二脉”。
首先,要用数智化扩大有效需求、降低成本。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国际货代、新航线开通等薄弱点,精准设计政策吸引货源;搭建航运要素交易平台,提升天津航运指数影响力,同时推动天津港与统计、海关等部门数据共享,依托公共电子口岸简化审批流程,实现“一站式”口岸服务,让管理成本降下来、服务效率提上去。
在此基础上,需以数智化集聚航运要素,完善服务链条。一方面,用数智技术评估现有航运集聚区的服务能力与绩效,推动整合升级,同时科学规划新兴集聚区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另一方面,通过数智平台分析政策吸引力,精准吸引龙头企业来津设立分支机构,联合打造端到端全链路运输服务体系,再借助数智化手段放大国际论坛、招商活动的影响力,让航运服务能级再上台阶。
针对重点货类产业链短板,数智化同样能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可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港口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联动,构建“港口+产业+物流”协同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联合研发、开拓市场;同时精准识别冷链、航运加工制造等产业的薄弱环节与增长点,打造产业聚集区,形成闭环产业链,让“短链”变长、“薄利”变厚。
最后,还需以数智化推动航运服务全面转型,筑牢竞争根基。比如,要支持企业、高校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天津航运大数据中心,整合航运、港口、物流数据资源;针对中小企业转型难问题,提供“上云”服务降低成本,鼓励金融机构依托数智技术创新航运金融产品;更要深化与中西部地区的数智化合作,吸引腹地货源,共同打造区域性航运产业集群,让天津港的辐射力从“港”向“城”、向“区域”持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