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民保障太低,是消费疲软的核心原因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来源:不跪的世界)

有时候真的看国内一些机构or学者的文章要做心理建设和事后“治疗”。

以前他们故意不谈消费,只摇旗呐喊投资和出口,现在没办法了,毕竟宏观被动转向了,他们也不得不开始谈消费。但还是想尽办法暗戳戳的想混淆“消费疲软的原因”——一是居民有钱不愿花、二是就算没钱花也代表总刺激的不够,然后侃侃而谈资产负债表衰退,唠叨两句你看“房价还是永远上涨得好”。

标准倒果为因。

在他们的看法里,财政差异补贴是“合理的”——

你要是觉得不合理,就是你...不对。

谈论超额储蓄,只说总量,不会去剖析结构——

所以他们不“理解”什么是预防性储蓄,因为他们觉得居民部门没有什么可以预防的——代表不需要给予“足够”的支出比例——

进而他们傻白甜的问,为什么这么庞大的总储蓄,不去化解房地产的问题呢?然后隐没掉人口与房地产的关系——

(高盛)

他们会支持“大拆大建”,脱离自然需求,创造名义需求,让债务杠杆率成为摆设,为此,他们当然需要“攻击”债务限制论,不断“说服”搞不清的人,低效债务和资产泡沫是无害的——

如果数据不支持他们,他们会说:那是因为你债务举借的太慢、赤字还不够,然后搬出日本,说“你看,日本就是弄得太慢,所以才会deflation这么长时间”。

他们一边表示“经济不赖”,一边追求“更大放水”,完全不在乎逻辑自洽,因为只要名义增量,遮住自然减量,就能不动结构性问题。

理论上补贴应该倾斜一胎——

但这不符合他们代表的利益,于是有种说法出来了——给一胎家庭补贴了也没用,还不如加税(鼓励不行就惩罚)。

他们乐于叙事资产负债表的财富效应,弱化叙事现金流量表的收入效应。

为了抢夺“资源的分配”。

为此,他们要坚持倡导“实际GDP目标”。只要这个诉求存在,“暂时的”的失衡和就业疲软是可以接受的——

数据不好看,就谨慎发布。

毕竟没有多少人,真的有“闲工夫”去主动探索“公开数据”——

有“闲工夫”说明工作还不够饱和。

坐视“卡莱斯基”悖论在企业-员工间循环——企业怕员工偷懒,员工怕企业太资本家。

注意力不会回到结构性问题,就不会回到“资源的分配正轨”。

他们会主张扩大“累退性质”的间接税,会主张实际汇率再补贴出口,会不站在“就业角度”去考虑财税政策。

字里行间让看懂的人,反胃、作呕。

他也不希望你看。

有些东西虽然公开,但也不希望你看。

发个牢骚。

每天看完几十份报告后,不想把它闷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