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迎来裁员潮......

小小MT4 来源:互联网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文章来源:用益研究

  近期,根据知情人士反映,某央企信托正在开始大规模裁员,主要对象是一线的财富人员,一方面通过调岗降薪的方式,基本薪酬降到很低,逼迫主动离职,另外一方面制定很高的业绩标准,达不到标准要求离职。此外,该信托公司为了不发或少发佣金,还设定了各种苛刻的考核制度,用各种名目对佣金进行打折,简直奇葩!

  变相裁员手段

  1、降薪或调整薪酬结构。通过降低基本工资、取消绩效奖金等方式,迫使员工主动离职。

  2、岗位调动或异地派驻。将员工调至偏远地区或与原岗位差异较大的岗位,若员工拒绝则按“不服从安排”处理。

  3、停止业务授权。对销售岗位停止产品销售权限,导致其无法完成考核,最终因“业绩不达标”被辞退。

  4、竞聘上岗。

  转型阵痛下的行业变革

  今年以来,信托行业寒意依旧。某信托的理财经理们迎来的不是行业的回暖,而是一场席卷而来的“裁员风暴”,40%的财富条线员工被列入裁员名单,基层理财经理成为重灾区 ,这一事件只是信托行业裁员潮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信托行业员工人数持续下行。据57家信托公司公布的2024年年报数据,信托行业员工人数降至16,150人,较去年减少252人,同比降幅达1.54%,其中,有54.39%的信托公司减员。拉长时间线来看,截至2023年末,信托业员工人数为17,563人,而在2022年末,64家信托公司共有员工20,691人,人数的变化反映出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信托行业曾保持多年增长态势,自2021年起,员工人数首次出现下滑拐点。截至2021年底,68家信托公司共有员工22,387人,较2020年同期减少了284人。如今,不仅超半数信托公司在减员,头部机构精简人员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平安信托去年共减少161人,成为缩减幅度最大的机构之一;陆家嘴信托、山东信托、万向信托等6家公司人员减幅超过25人;中融信托也对财富条线进行大规模裁员,比例高达40%,主要集中在基层理财经理。

  信托公司裁员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业务转型的需求是关键因素。2023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清理资金池业务、限制异地展业,推动信托公司从传统非标融资业务向服务信托、资产管理等新业务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传统业务团队人员及中后台人员被裁撤合并,因为传统业务规模的缩减使得相关岗位不再必要,而新业务需要的专业人才又与之前不同,所以信托公司不得不大量招聘与新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如权益投资岗、债券信评岗和标品投资风控岗等标品业务相关人才。

  其次,业绩压力和经营成本也是重要考量。随着业务结构调整,信托公司利润受到影响,经营困难成为行业转型面临的普遍问题。减少人力投入,压缩经营成本成为许多信托公司的选择。过去信托公司依赖房地产和资金池业务“躺赚”,如今风险暴露,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人力成本作为重要的开支项目,自然成为削减的对象。理财经理的日常工作也充满矛盾,销售的信托产品底层资产不透明,高压考核又让他们压力巨大,在产品出现兑付问题时,他们首当其冲承受投资者怒火,而最终在公司“降本增效”的策略下,又成为被裁撤的对象。

  在裁员潮中,并非所有信托公司都在减员。仍有42.11%的信托公司在增员,3.51%的信托公司人数不变。重庆信托员工数激增115人,增幅达23%;陕国投信托(新增44人)和中粮信托(新增33人)等区域型机构实现员工人数两位数增长。这反映出部分信托公司采取了差异化发展策略,伴随业务拓展需求,急需补充科技应用场景等结构性人才。

  对于被裁员工而言,他们面临着艰难的处境。行业萎缩导致再就业艰难,2023年信托从业人员已从2万人缩减至1.7万,监管新规要求异地部门合并,许多人不愿跨城市调动,最终选择转行。一位35岁的上海理财经理无奈表示,除了卖信托想不到还能做什么,且很多信托公司对有相关履历的理财经理避而远之,去面试保险、券商行业,又因年龄和资源问题遭拒。同时,心理落差也让他们难以适应,曾经的“精英光环”不再,还要面对亲友的质疑。

  信托公司的裁员潮是行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监管层推动信托行业转型本是大势所趋,旨在促进信托行业长期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员工成为了代价的承担者,他们既无权力决定产品投向,也未参与风控决策,却在暴雷前无法左右产品风险,暴雷时承受投资者怒火,暴雷后又被公司率先抛弃 。信托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在推进转型的同时,保障员工的合理权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对于被裁员工来说,他们也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规划,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机会。

  源:See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