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道口财经
平安基金真是不让马明哲省心。 当旗下平安惠享纯债基金为单一机构定制75%的赎回费率优惠时,这家金融巨头的公平性底线已被洞穿——机构客户仅需支付7.69万元即可撤离6.15亿元资金,而占比97.53%的机构持仓与2.47%的散户比例,赤裸裸揭示了“大资金VIP通道”的真相。
更讽刺的是,这种精准匹配机构持仓周期的利益输送,竟发生在证监会系统出身的总经理肖宇鹏治下。
在权益投资领域,平安基金的表现堪称灾难。近三年旗下所有偏股型基金全部亏损,跌幅从16%至51%不等,明星基金经理李化松管理的6只产品中,5只近一年亏损超30%,其管理的平安均衡成长2年持有混合成立以来最大回撤达-45.36%,远超同期沪深300的-25.52%。权益类产品规模仅占公司总管理规模(6561.97亿元)的5%,而货币基金占比61.5%(4037亿元),债券基金占21.7%,形成“重固收、轻权益”的畸形结构。
这种失衡源于2015年董事长罗春风确立的“先固收后权益”战略,虽在固收领域快速扩张,却导致权益投研资源长期匮乏。2016年,拥有证监会系统背景的肖宇鹏接任总经理后延续此策略,但九年过去,权益类规模不增反降,非货规模排名从2018年的第21位滑落至2025年的第23位。
机构依赖症进一步加剧了平安基金的脆弱性。214只产品中,68只机构持有比例超90%,29只达100%。机构资金频繁撤离导致产品规模剧烈波动,例如平安研究智选成立三个月规模缩水97%。
为维系机构关系,平安基金甚至不惜牺牲公平性原则——除本次费率优惠争议外,其直销APP于2025年8月31日正式关停,迁移至官网和微信服务号的功能却漏洞百出:页面频繁空白、客服响应瘫痪,暴露公司对散户投资者的彻底放弃。
肖宇鹏的九年任期,恰是平安基金战略惰性的缩影。 这位曾在江西证监局、上海专员办履职九年的监管老将,深谙机构资金运作规则,却将“持有人利益优先”的承诺异化为对机构客户的无底线妥协。
在其治下,平安基金非货规模虽从64亿增至2522亿,但权益类占比却从12.34%萎缩至6.46%;固收类产品占比突破92.68%的畸形结构,使公司彻底沦为“货币基金搬运工”。
更荒诞的是,2024年新聘的11名基金经理竟无一人专注权益领域——当“一切以投资业绩出发”彻底沦为年报空话,这位总经理的监管初心早已让位于股东规模诉求下的生存哲学。
马明哲的平安金融版图中,公募基金始终是缺失的一环。平安集团早年在保险、银行、证券等领域均取得领先地位,但基金板块却长期边缘化。
深层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偏差:平安基金被赋予“规模冲刺”任务,而非深耕主动管理能力。为快速做大规模,公司选择依赖机构资金和货基冲量,权益投研团队人均管理4.42只产品(行业平均2.71只),远超合理负荷。
肖宇鹏虽出身监管系统,却未能推动转型——其任内基金经理频繁变动(2025年6月单日发布12则人事变更公告),投研体系稳定性荡然无存。
利益输送与业绩塌方背后,是治理机制的系统性失效。 平安基金大股东平安信托(持股68.19%)及实控人马明哲,对旗下公司长期失衡的持有人结构、明目张胆的费率倾斜难辞其咎。
当监管三令五申“投资者利益平等保护”时,平安基金却将公募行业普惠初心异化为“机构VIP通道”,中小基民沦为资本撤退的买单者。若不能重塑以权益投资为核心的能力、切断利益输送链条,马明哲的金融帝国将在公募赛道留下继续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