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瞭望智库主办的2025第10届新金融论坛于2025年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从秩序重构到行稳致远——金融业的既往十年与未来五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李大伟出席并演讲。
李大伟在演讲中表示,未来企业对外投资不仅仅面临融资的问题,还需要事先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的分析,对于财务方面的一揽子服务,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提供金融、会计、法律等综合专业服务,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
他指出,金融在这里要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因为金融是最能够直接影响企业“走出去”的,要带动其他专业服务机构给大家共同提供优质服务。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大伟:大家都知道,民营企业,当前民营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已经成为国际化经营的最主要形式。这里边国际化、出海、“走出去”和境外投资,其实是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这里边具体细节不介绍了。当前这个阶段受三个方面的影响,美西方贸易战和传统的合作模式受限的影响,也有我们中国企业自身国际化经营提高、国内市场在某些领域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等因素影响,所以这两年出海特别是“走出去”成为民营企业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这里的区别是很大的,不同的领域“走出去”的情况也不同。比如在传统加工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五金、电子信息等,这里边以东南亚为主,东南亚这些项目既有刚才邢主任所提到的并购投资,也有很多是绿地投资,从今年的数据来看,无论从越南的统计数据,还是从柬埔寨的统计数据,大家都可以看到我国都成为这些经济体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个趋势我相信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还会持续,因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全产业链的优势在全球目前无可比拟。
未来我们的对外合作,必然要和其他国家共同构建具有韧性和安全性的跨产业链、供应链,也符合这次论坛的主题,也就是“跨周期性”,就是说在不同的产业,很多产业不同国家的周期是不一样的,中国现在的周期应该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在一些传统行业客观说中国现在并不处于景气周期,但是在其他一些国家和经济体,特别是我说的东盟、非洲,甚至包括拉美等地,他们正处于景气周期的时机,正是“走出去”出海的客观合理性。即便大家都在努力发展的新兴技术领域,同样可以通过跨国并购、跨国融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比如现在绿色能源基础设施,我们现在海外光伏项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重要的成功焦点。
在新兴领域,像新能源汽车等,这里边很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我们国家增长非常快,最为典型的是欧盟,特别是像一些跟我们关系比较友好的长期在供应链中积极参与的国家,比如匈牙利、西班牙等。2023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对欧洲投资达到76亿美元,2024年达到160亿美元,虽然统计数据是境外的数据库统计的,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实际。
除此之外,在家电、农业、新兴矿产、机械制造等领域,我们的“走出去”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虽然全球跨境投资正处于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全球并购交易额下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可再生能源、电子信息、半导体领域等绿地投资都在增长。这是我们国家的趋势,这里的比例最重要的就是刚才所说的市场拓展型、成本导向型、壁垒规避型三大类投资。
对于我们的金融带来什么新机遇和新挑战呢?要深刻认识这轮全球跨境直接投资调整背后的新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地缘政治格局决定了企业国际企业金融的大环境。
就像当年殖民时代产业是由英国、法国宗主国向当时美洲等殖民地布局,二战后初期冷战格局背景下,产业是由美苏两国向北约、华约其他国家布局一样,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超多强的格局下,由欧美发达经济体向东盟经济体布局情况下,当前又出现了第四次国际产业布局调整,而且这次调整情况跟以前大不一样。一方面,安全逻辑正在成为跨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对我们的对外投资合作带来挑战。同时我们深刻看到,这一轮的产业投资格局调整,是在全球化已经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出现的,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以前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投资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受市场因素影响,因此这个领域各国之间的投资合作对大家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既考虑经济因素,又考虑安全因素,还要考虑要素禀赋、企业战略等因素,这就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们看到,我们企业国际化竞争面临诸多新机遇,广大发展中国家向东看正在不断加速,很多新技术领域我们处在第一梯队,新技术永远都是跨境经营、跨国合作的主体,同时我们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大幅提升,也要看到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特别是美国对我们国家“走出去”海外经营的干扰和破坏仍在持续,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加剧,同时大家也看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影响仍然继续发酵,同时当前的全球经贸规则出现碎片化等区域,特别是美国整体的实力相对衰落,也导致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地缘冲突和交界领域在某种程度的调整策略,所以导致地缘冲突和政治局势动荡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同时更加要看到,我们也要看到“走出去”也有可能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也不能完全回避,企业“走出去”的也有待提升。
企业“走出去”能力方面存在很多短板,比如对国际大环境变化认识不够,还是按照以前的全球化高速发展时期的逻辑“走出去”,缺乏海外的研发和营销网络、不了解当地文化、对国家战略深层次了解、如何和国家战略达到一种耦合做得不够好,有很多这方面的因素。怎么办呢?我们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知识体系,除了上面讲到的综合服务、风险防范,最重要的是融资体系。融资体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这个问题。
第一方面,特别重要的是,当前企业国际化对新金融的需求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投资环节,也就是“走出去”的环节,这里需要提出符合企业“走出去”,金融机构提供符合我们国家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特征,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发展型项目金融产品,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很多项目是发展型的,不是说短期之内回报率很高,有的项目自身回报率可能并不是很高,但是它能够带动形成很大的市场机会。这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典型的例子,比如最为成功的,国家开发银行曾经支撑过的柬埔寨从金边到西哈努克港的那条公路,那个项目一开始收益率并不高,但是对于整个西港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点就是特别需要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就是因为我们未来企业的对外投资肯定不仅仅是融资的问题,需要事先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的分析,对于财务方面的一揽子服务,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提供金融、会计、法律等综合专业服务,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金融在这里要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因为金融是最能够直接影响企业“走出去”的,要带动其他专业服务机构给大家共同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点,如何能够支持海外融资,刚刚邢主任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不再多提了。
同时,除了投资环境之外,海外经营上,将来要逐渐为我们国家的企业海外经营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就是怎么在东道国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配合政府和东道国政府进行合规管理。这种金融服务既涉及到我们的货币,也涉及到东道国的货币,当然涉及到美元等其他货币,怎么能在境外环境不是友好的情况下,把金融服务做好是很好的渠道。当前,这方面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这些企业受到打压的情况下,我们知道现在美西方对我们海外企业进行一些恶意打压,让他们获得金融资源变得一些困难。这种情况下,中国金融机构怎么通过和东道国的合作为他们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这也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