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富独角兽
在利率持续下探、监管高压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寿险行业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保费增长放缓、资本补充变难、负债成本加重,行业正在从粗放增长走入精算驱动的新阶段,任何一家险企都难以独善其身。对不少中小险企而言,曾经有效的模式正在“失灵”,新的打法尚在探索过程中,一场行业范围内的重构已然展开。
就在这样的周期转换阶段,幸福人寿身上显现出多重挑战的叠加效应。一方面,其短期盈利能力有所反弹,但另一边,经营指标稳定性尚待巩固。同时,多地分支机构年内吃罚,还面临客户退保集中等问题,多端承压的幸福人寿,将如何破局?
01
资本吃紧,监管未松
根据其2025年第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1.1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6.75%。
图片来源:幸福人寿2025年第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以来,幸福人寿在全国范围内收到的监管处罚数量较多。2025年11月4日,据(邯金罚决字〔2025〕6号),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邯郸中心支公司,因“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以外利益”,被邯郸金融监管分局予以罚款30万元。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2025年10月24日,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市中心支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因“未严格执行条款费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对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市中心支公司罚款25万元。对沈某某、徐某警告并罚款合计5万元。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2025年10月9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陕金罚决字〔2025〕77号),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中心支公司因“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其他利益”,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责令改正并罚款5万元。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2025年8月5日,据(川金监罚决字〔2025〕69号),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羊支公司因“数据不真实”,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罚款人民币13万元。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2025年6月25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金融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豫金罚决字〔2025〕108-113号),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被河南金融监管局罚款50万元。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对幸福人寿而言,其部分地方分支机构被监管处罚的问题,一方面加重了短期的合规成本,另一方面也在倒逼其加快完善内控流程、渠道管控与数据报送等基础工作。
如果能将这些整改要求内化为日常管理常态,长期看反而有助于夯实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因操作瑕疵引发的合规成本。尽管面临多项处罚与资本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为幸福人寿提供了改善治理、规范运作的动力。监管的反馈倒逼其聚焦长远发展问题,有利于其在未来构建更加稳健的风控机制。
在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的宏观背景下,整个行业都面临着资本补充渠道收窄与合规成本上升的双重挑战。监管处罚的常态化,也反映了整个保险业正从粗放增长向规范化、精细化运营转型的阵痛,对此,幸福人寿应该从大环境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经营强化。
02
回暖背后的持续性挑战
幸福人寿2025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幸福人寿累计实现净利润3.9亿元,但第三季度单季转亏。与此同时,其保险业务收入在2025年前三季度为197.62亿元。
图片来源:幸福人寿2025年第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不过,幸福人寿也面临诸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例如,利润的持续性问题。前三季度虽然整体为正,但到了第三季度已转为亏损,利润表现不够稳定。而一旦市场略有波动或内部成本略有上升,利润或会受影响,全年净利的可持续性仍面临挑战。
再如,幸福人寿的负债端,与其盈利压力密切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其负债端长期以来以传统寿险为主,传统寿险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处于相对高位。
渠道方面,据公开信息,幸福人寿多年来以银保渠道为主,银保保费占比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个险渠道的保费占比较低,渠道集中度较高。这种模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做大规模,却也使保单续期和客户维持更依赖银行端的销售与服务,对幸福人寿本身而言,其后续盈利的稳定性面临更大挑战。
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构成了幸福人寿2025年面临的不确定挑战。对于幸福人寿而言,要提升真正的盈利能力,或有必要回到寿险公司的基本面,新业务的质量、退保与费用的管理、负债成本的控制、长期资产收益的稳定性。
这些并非通过高层更迭即可立刻改变,但治理体系的稳定与风控体系的重建,却可以决定幸福人寿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盈利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但短期利润的回升,至少为幸福人寿提供了宝贵的缓冲空间。
在行业转型期,任何正向的现金流和利润都有助于险企稳住经营基本盘,为后续的结构调整争取时间。如何利用这段时期,推动从投资驱动向保障与服务驱动的转型,才是对其管理层的真正考验。
03
退保压力凸显产品结构待优化
根据幸福人寿2025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退保金额居前三的产品分别为“幸福财富4.0年金保险”“幸福财富尊享终身寿险”与“幸福财富稳赢年金保险(A款)”。
其中,“幸福财富稳赢年金保险(A款)”年内退保金额最高,已累计达8.68亿元,年度退保率高达11.68%;“幸福财富4.0年金保险”年内累计退保金额为7.44亿元,退保率为6.98%;“幸福财富尊享终身寿险”年内退保金额为5.77亿元,退保率为3.43%。
图片来源:幸福人寿2025年第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单就2025年三季度本身来看,“幸福财富4.0年金保险”、“幸福财富尊享终身寿险”、“幸福财富稳赢年金保险(A款)”三款产品的季度退保金额分别为2.39亿元、1.79亿元和1.07亿元,季度退保率均超过1%。尤其是“幸福财富4.0年金保险”和“幸福财富稳赢年金保险(A款)”,年退保率接近或超过7%-12%的区间,或构成对现金流管理和产品稳定性的冲击。
按照行业常识,这类产品在设计上多采用短期交费、复利积累、终身领取的模式,虽一度因其“看得见”的收益与预期稳定性受到客户青睐,但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同类产品预期回报不断调整,加之部分客户可能出于流动性回收、家庭现金流调整等现实需要,导致退保行为进一步集中。
更重要的是,这三款产品均来自同一销售渠道体系——银邮。这种高度的渠道路径依赖,或容易触及行业常见的、在产品到达持有中期时出现的退保高发现象。
鉴于此,幸福人寿或需重新衡量其以增额储蓄为核心的产品策略是否仍适应当前市场,特别是在利率拐点背景下,如此的产品结构能否支撑稳定的客户关系与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当然,也不能忽视的是,在过去的业务高增长阶段,幸福人寿的一系列产品确实曾为其带来较为可观的保费收入与市场份额。尤其在利率尚处于高位时,一些年金与万能类产品契合了当时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然而,随着利率环境与监管政策双重调整,部分产品逐步“黯淡失色”,也正反映出行业进入从粗放销售走向精细运营的调整阶段。
对幸福人寿来说,如果能在这一过程中同步推进新产品开发、老客户转化与渠道转型,将退保视为一次重新梳理客户需求的契机,而不只是纯粹的流失数据,未来未必会有负面影响。这一轮产品与渠道的调整空间,既考验风险承受能力,也考验其重建客户关系的能力。
高度依赖银保渠道和传统产品,是许多中小寿险公司历史发展路径的缩影。转型的过程,揭示了其在渠道改革、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压力。打破对旧有路径的依赖无疑会有阵痛,但这亦是整个行业在利率周期与监管导向变化下,必须面对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