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估值之家
目前,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铀业”,001280.SZ)发行申购已顺利完成,距离深交所上市仅一步之遥。本次发行价格为17.89元/股,并引入了8家战略投资者,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电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本次发行最终战略配售数量为7445.4545万股,占本次发行数量的30.00%,战略配售合计占比达30%,彰显了大型企业与国家级基金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
据悉,公司本次发行并上市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天然铀产能项目”、“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补充流动性,从而在满足公司经营性流动资金需求背景下,进一步加大国内天然铀产业的投资力度,提高资源控制能力,实现产能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快速提升,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更好地履行保障国家铀资源安全的历史使命。
核能发展推动天然铀需求持续提升
中国铀业是中核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前身为1989年设立的中国核工业物资供销总公司,其专注于天然铀和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业务。公司主要产品为天然铀以及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物(包括氯化稀土和四钼酸铵等)。其中,天然铀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在九成左右,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世界核协会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约三分之二天然铀的生产源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的天然铀矿山,国际主要天然铀供应商均拥有国家背景或为上市公司。在天然铀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全球主要铀矿对扩产持有积极态度,产量有望持续提升。根据WNA《核燃料报告:2025-2040年全球需求和供应情景》,随着核电建设快速发展对天然铀需求的持续提升,以及国际天然铀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全球主要铀矿大多提出扩产计划。
核能发电是铀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从需求端来看,根据WNA数据,2024年全球反应堆天然铀需求量共计6.75万tU,较2021年上升8.00%。在全球能源清洁转型和核电加速建设发展的推动下,天然铀供需缺口预计长期存在。根据WNA预测,在参考情景(中案)中,到204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46GWe,全球反应堆铀需求预计将增加至15.05万tU;在低案和高案情景中,到2040年,全球核电装机将分别达到552GWe和966GWe,全球反应堆铀需求将分别上升到10.73万tU和20.46万tU。
从政策端来看,国内政策大力支持核电和天然铀产业发展,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下,我国相继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强调“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此外,“十四五”规划相关文件提出积极有序推进沿海三代核电建设,届时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核准机组数量有所增加,将对天然铀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充足市场空间:今年年内已核准10台核电机组,已持平于2022年和2023年全年,且较2021年及之前多年大幅增长。截至2024年底,国内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和总装机容量均保持世界第一,商运核电机组数量位居全球第二,核电市场规模巨大,铀产业发展持续受益。
与此同时,公司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也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其不仅是《“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且随着电子、航空航天发动机、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钽、铌、钼、钍等稀有金属的下游应用需求旺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下游客户稳定,近几年收入快速增长
由于核电行业的特殊性,国内核电项目均由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电投集团和华能集团独立或合作开发运营。作为天然铀保障供应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铀业不仅在国内天然铀资源开发方面具有专营权,且同时为中核集团内天然铀产品独家供应商,并与主要下游客户(包括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欧安诺、力拓集团、WMCEnergy等)往往是签订长期天然铀供应协议,从而保证稳定的合作关系。2022年至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78.2%、80.9%和77.2%,其中对中核集团的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48.0%、53.5%和47.1%。
与此同时,公司天然铀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前列,是全球主要天然铀供应商之一,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现掌握了丰富的境内外天然铀资源,共拥有境内外探矿权6宗、采矿权19宗,其中下属罗辛铀矿为全球产量第六大铀矿山和第二大露天铀矿山。
除了以上的资源和资质优势之外,公司还掌握铀矿开发采冶技术以及地浸采铀、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等国际主流铀矿开采方法,涉及核心技术包括CO2+O2地浸采铀技术、酸法地浸采铀技术、硬岩铀矿开发技术等,技术水平领先;公司还积极进行矿山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致力于打造“数字矿山”和“智能矿山”。
在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业务方面,公司同样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在该领域形成了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资源系统处理能力,例如在独居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其实现了尾渣能源化、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通过氧压浸出技术大幅提高了难选低铀高钼矿资源利用能力。目前,公司已与国内主要稀土集团、钼化工企业等下游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经营业绩方面,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5.4亿元、148.0亿元和172.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8.1%;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3亿元、12.6亿元和14.6亿元,增长较为稳健。此外,根据最新公告,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7.6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23.2%;归母净利润为12.0亿元,同比增长26.0%,受益于与主要客户销售定价提升以及销售天然铀产品数量增长。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提升产能、补充营运所需流动性
公司本次募集资金共计41.1亿元,投向“天然铀产能项目”、“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补充流动性所需。具体来看:
其中,天然铀产能项目涉及“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内蒙古纳岭沟铀矿床原地浸出采铀工程”、“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巴彦乌拉铀矿床原地浸出采铀二期(芒来矿段)工程”、“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七三七、七三九地浸采铀扩建工程”和“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棉花坑矿井三期工程”四个国内天然铀项目,对应募集资金投资金额分别为13.80亿元、4.20亿元、3.10亿元和0.74亿元,共计21.84亿元。以上项目的实施,旨在提高国内天然铀生产和供应能力,提升工艺技术水平,满足我国天然铀产能布局调整要求,在显著提升自主供应保障水平的同时,推动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将实现大幅提升。
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涉及募集资金投资金额6.93亿元,其中实施“中核沽源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水冶综合技改项目”(4.18亿元)将进一步推动公司铀钼资源综合利用业务规模化、集约化、高质量持续发展;“江西共伴生铀资源(独居石)综合利用项目”(2.00亿元)通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全面提取独居石中的稀土、铀等有价金属,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化利用;“中核华中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钽铌新材料项目”(0.75亿元)则推动公司放射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业务板块拓展至钽铌资源领域。
此外,公司本次拟使用募集资金12.3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性,用于保证经营所需资金。考虑到公司自产天然铀产品产量尚无法完全覆盖下游核电客户需求,需要向国际其他天然铀供应商采购天然铀以保障核电天然铀产品供应,在下游需求持续扩张叠加国际天然铀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公司的流动资金需求持续上升,及时补充有助于公司提升核电天然铀产品供应能力;此外,考虑到现有货币资金有明确用途,包括未来可预见的募投建设项目支出和纳米比亚罗辛铀矿四期开发项目等,而日常经营业务开展所需流动资金缺口较大,募集资金对流动性的及时补充,有助于公司抵御风险、保持竞争力,从而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展望未来,作为国家天然铀保障供应的国家队、主力军,以及核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天然铀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公司将始终坚守“强核基石、核电粮仓”的初心使命,立足国家战略,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发展天然铀和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业务,推动经营业绩全面提升,形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尽快发展成为“以铀为本、国际一流”的科技型矿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