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王笑
看到有社交平台流传,医保额度年底会清零。这是谣言吗?
——网友“金阳”
金融时报社答网友:
临近年末,关于“医保额度年底会清零”的消息在部分社交平台流传,引发公众关注。该消息通常以“紧急通知”的口吻声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当年未使用完的资金将在次年初“强制归零”,并提示参保人抓紧在年底前将余额消费完毕,以免“蒙受损失”。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先说结论,多地医保部门曾反复发声强调,个人账户资金依法结转、计息,并允许家庭成员共济使用。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权对个人账户资金进行“清零”或“充公”。
“这几乎成了一个年末固定‘节目’。”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每年11月到12月,关于医保额度清零的说法都会出现,其版本虽略有变化,但核心内容始终围绕‘个人账户资金到期作废’展开,利用的是公众对政策细节的不熟悉和对自身权益的关切。”
要彻底破除谣言,公众首先要弄清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
根据我国现行政策,职工医保基金是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参保人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通俗来说就是医保报销;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需要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供个人及其亲属使用。依据现行的医保政策,如果当年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未使用完毕,余额将保留在账户内,并自动结转至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如果参加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本身没有设立个人账户这一说法,自然也不存在余额清零的问题。
明白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构成后,就能了解个人账户中的余额是完全属于参保人的。
事实上,许多人对职工医保的门诊统筹待遇政策不够了解,导致自己信了“谣言”。
门诊统筹,是指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费用,在达到一定起付标准后,由统筹基金按比例进行报销的制度。报销并非无上限,而是设定了一个“年度最高支付限额”。
以深圳市为例,2025年,深圳职工医保一档在职人员的普通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是10478.40元,职工医保一档退休人员为12224.8元;职工医保二档、居民医保为2619.6元。如果年度内门诊统筹报销金额达到最高支付限额,便无法继续享受门诊统筹的报销待遇。
“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在每个新的自然年度(1月1日)会重新计算,即“重置”,而非“累积”,并不存在亏了、赚了,更不存在待遇截止、政策取消等情况。门诊限额与个人账户资金的结转是两套完全独立的系统,个人账户里的余额丝毫不会因为上述限额的重置而受到影响。
“公众需要分清‘报销额度’和‘账户余额’这两个概念。”上述业内人士解释道,“报销额度是医保基金承诺为你支付的上限,是‘公家’的钱;账户余额是你自己积累的可支配的钱,是‘自家’的钱。重置的是年度报销上限,绝不会动个人账户的一分钱。”
针对如何管理并使用好个人账户资金,上述业内人士给出三条建议,一是勿信谣言,理性消费。参保人无需因谣言而产生“恐慌性消费”,盲目购买非必需的药品或医疗器械,这反而会造成个人资金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二是查询正规渠道。个人账户余额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地方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定点药店或医疗机构等多种官方渠道实时查询,做到心中有数。三是了解本地政策。密切关注所在地医保部门发布的官方信息,了解关于个人账户家庭共济、门诊统筹报销额度及结算周期等具体规定。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医保谣言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造谣者抓准了公众的“就医焦虑”。看病花钱是大事,一看到“保障不足”“钱要没了”的说法,普通大众很容易下意识地相信。另一方面,造谣者利用了信息差,医保统计、缴费年限等专业内容比较复杂,把不同口径的数据混为一谈,再包装成“内幕消息”,让人难辨真假。
面对医保相关信息,我们要多关注官网、官方公众号等权威渠道。医保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看懂政策、分清谣言,才能让医保真正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