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钲资本欲购Costa 中国咖啡模式能否逆袭全球?

小小MT4 来源:新浪证券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据近期报道,瑞幸咖啡大股东大钲资本正在考虑竞购英国连锁咖啡品牌Costa Coffee,而目前的持有者可口可乐公司正考虑出售该品牌。

  这则消息引发了全球咖啡行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星巴克中国刚刚“卖身”博裕资本、中国资本频频出手国际咖啡品牌的背景下,这一潜在收购更显意味深长。

  战略野心与行业变局

  大钲资本的咖啡版图正在悄然扩张。作为瑞幸咖啡最早且最大的外部机构投资方,大钲资本目前持有其31.3%的股份和53.6%的投票权。

  这一潜在收购并非大钲资本首次尝试布局高端咖啡市场。今年7月,它就曾被曝有意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接连对两大高端咖啡品牌表现出浓厚兴趣,清晰显露了大钲资本不甘局限于平价市场、意图打通咖啡全产业链的野心。

  全球咖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就在不久前,星巴克宣布与博裕资本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中国市场零售业务,博裕资本获得了合资企业最高60%的股权。同时,皮爷咖啡母公司JDE Peet’s被美国饮料巨头Keurig Dr Pepper以约1300亿元收购,计划拆分后打造全球化咖啡公司。

  这一系列资本运作表明,中国资本与国际咖啡品牌的合作正日益频繁,中国咖啡运作模式开始尝试向全球输出。

  Costa咖啡的现状与困境可能是吸引大钲资本考虑收购的重要原因。

  Costa咖啡由Sergio和Bruno兄弟于1971年在伦敦创立,以其意式拼配咖啡闻名。2018年,可口可乐公司以39亿英镑(约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osta咖啡。

  然而收购后,Costa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财报数据显示,Costa在2023财年营业收入超过12亿英镑,虽比上年增长9%,但低于2018年水平;更从盈利245.9万英镑转为税前亏损9.6万英镑。

  如果Costa以目前传闻的10亿英镑估值出售,对可口可乐而言将是一笔失败的交易,远低于七年前的收购价。

  互补协同与整合前景

  Costa与瑞幸看似定位不同,实则存在强大的战略互补性,这可能是大钲资本考虑收购的核心动机。

  从品牌定位来看,Costa以“空间”和高价格带为价值主张,而瑞幸则主打“效率”和中低价格带。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使它们可能形成有效的战略协同,而非直接竞争。

  从全球布局来看,Costa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广泛的国际网络。Costa业务遍及全球50个国家,在英国和爱尔兰拥有2700多家门店,全球其他地区有1300多家门店。相比之下,瑞幸虽然在中国拥有超过2.7万家门店,但在国际化布局上仍有较大缺口。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指出:“Costa和瑞幸的互补性大于重叠性,未来可以对星巴克形成更大挑战。”

  中国市场经验可能是重塑Costa竞争力的关键。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总净收入达123.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GAAP营业利润为1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8%。

  这一强劲增长得益于瑞幸高效的数字化运营和小店模式。瑞幸的研发体系高度数字化,将风味指标量化为具体数值而非文字描述,追踪饮品流行趋势。其新品从研发到上架可在数周内完成,依赖高效供应链响应。

  相比之下,Costa在中国市场存在感不强。窄门餐眼数据显示,Costa在中国仅有341家在营门店,其中超40%位于江浙沪。而且Costa咖啡客单价在30元以上,产品选择有限,创新速度不及本土快取品牌。

  收购后的整合可能围绕几个关键方面展开:

  一是模式复制,将瑞幸验证成功的“小店模式”应用于Costa,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扩张速度;

  二是数字化赋能,将瑞幸的数字化研发、运营和会员体系引入Costa,提升其产品创新效率和精准营销能力;

  三是供应链整合,利用瑞幸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帮助Costa降低成本、加快产品创新节奏;

  四是市场互补,瑞幸借助Costa的全球门店网络快速进入欧洲市场,避免选址难题。

  全球咖啡市场正在见证一场静默的革命。随着星巴克中国“卖身”博裕资本,Costa可能被大钲资本收购,中国模式正在悄然逆袭。但最终的赢家,属于那些既能把握市场变化,又能精准整合资源的力量。

  中国咖啡的全球化叙事,刚刚翻开第一页。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