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董事长黎辉:没有参与星巴克中国股权竞购

小小MT4 来源:中国企业家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这个市场没有一招鲜,没有胜负手,真正的胜负手来自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专注,来自整个系统体系的能力,它不能有短板。”

  采访|何伊凡张文静

  |《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文静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受访者

  瑞幸咖啡董事长黎辉说话轻而缓慢,这位中国规模最大的咖啡品牌背后的掌舵者,看上去有些内敛。

  见到黎辉,正值北京深秋,他刚从深圳赶回北京,在这之前还在国外出差一段时间。他看起来四十出头,实际今年已经57岁了。这也许得益于他的自律——每周会给自己安排三四次健身,每次一两个小时,以跑步、骑车、打球等各种方式。

  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黎辉手不离咖啡。中途他的助理送进来一杯美式,原本为他准备的拿铁被推到了一边,但最后两杯都见了底。黎辉坦言自己是重度咖啡使用者,开会的时候咖啡不能停,健身前,为了提升运动表现也会喝上一杯,“平均下来,我估计一天可能会喝六七杯以上吧”

  咖啡无疑是黎辉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拥有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进入摩根士丹利、高盛工作,2002年加入华平投资集团。直到2016年,他创办大钲资本。而大钲资本最为人熟知的一笔投资,就是瑞幸咖啡。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在厦门成立。2018年,大钲资本两次领投后,成为了瑞幸最大的外部投资者。2020年,瑞幸咖啡陷入财务造假风波。至暗时刻,大钲资本于2021年、2022年两次增资,成为瑞幸的控股股东。

  过去5年,瑞幸成功翻盘——从面临退市、亏损、巨额赔偿,到实现盈利,再在2023年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咖啡公司。11月17日晚,瑞幸咖啡发的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总净收入为152.87亿元,同比增长50.2%;GAAP(公认会计准则)营业利润17.77亿元,营业利润率11.6%;门店总数达29214家。

  对于近期流传的上市传闻,瑞幸咖啡首席执行官郭谨一在当晚的业绩会上回应称,“公司目前对于重返主板上市,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此外,对大钲资本正考虑竞购Costa咖啡的传闻,黎辉也未予回应。

  2025年4月,黎辉重回瑞幸董事会,并担任董事长。为何他选择在此时走向台前?瑞幸能从谷底翻盘的秘诀是什么?瑞幸是否有新的扩张计划?选择直营与联营模式背后的逻辑又分别是什么?

  围绕这些问题,近期,《中国企业家》独家与瑞幸咖啡董事长、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为对话内容(有删减):

  “出任瑞幸董事长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国企业家》:你之前一直都在幕后,为什么在2025年4月决定走到前台,出任瑞幸董事长?

  黎辉: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2020年我虽然离开了瑞幸董事会,但大钲作为瑞幸的控股股东,一直与瑞幸一起,一步步带着公司走过来。

  瑞幸在经过过去几年的调整后,现在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不管是在国内市场的持续拓展和覆盖,还是“走出去”策略,董事会也希望我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瑞幸咖啡董事长黎辉 来源:受访者

  《中国企业家》:你是如何参与瑞幸管理的?

  黎辉:我们对瑞幸的管理,总体上还是站在董事会的角度进行的,我们的董事会非常贴近瑞幸的运营。

  我们在瑞幸建立了一套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下,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各司其职。

  我们跟管理团队的日常交流非常多,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开会。为了能更好地做业务决策,我们也要抵近前线,听见炮声。2023年,我花了两三个月时间走访了十几个分公司。

  从这点上,瑞幸也是非常独特的:我们力求在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下,保持瑞幸创业公司的战斗力和敏捷性,这样才能适应中国这样快速成长和激烈竞争的市场。

  出任瑞幸董事长后,相比大钲那边,瑞幸确实要花我很多时间,但有整个团队参与管理,不光是我一个人。

  《中国企业家》:你的管理风格是什么样的?

  黎辉:公司的日常管理,其实是团队在管理。不过瑞幸的管理文化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公开透明,没有一言堂,很多问题会放到桌上一起“吵”。

  从我们自己所代表的董事会来说,有一点非常不同,就是抵近前线,真正到能够听得到枪炮声、有硝烟的地方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十几家分公司,我基本上都去遍了的原因。

  当然,最后管理决策肯定是管理团队来做,但给他们指引还是非常关键的,就像到底是注重眼前这个季度的财报,还是真正关心企业未来在市场中的地位和长远发展?我们董事会要给他们这样的指引。

  《中国企业家》:您有20多年的投资生涯,怎样评价瑞幸这笔投资?

  黎辉:我是觉得……怎么说呢?(笑)我觉得,对我来说,瑞幸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或许会成为老了以后有最多回忆的一个投资吧。但现在瑞幸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希望瑞幸成为一个基业长青的品牌,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

  瑞幸是这样翻盘的

  《中国企业家》:过去几年,瑞幸起死回生,逆风翻盘,实现了快速增长。做了哪些关键动作?

  黎辉:瑞幸成立到现在正好8周年,从瑞幸爆雷到现在差不多有5年时间。瑞幸雷后真正的调整和翻转,就是过去这5年的事,这5年发生的事很多。概括起来,我们所做的事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对公司的管理架构进行了调整,重塑了公司的治理机制,从一个家族式的治理和利益机制,转型到现代企业的治理和利益机制。

  转型听起来很虚,实际上在这里面还有些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对公司利益机制、规章制度、管理架构、人才组织,以及底层的商业逻辑、基础设施和系统,都进行了从下而上的整体重塑。

  过去几年来,整个企业把“求真务实”放到企业价值观的重要位置上,不仅是制度上,而且切实贯彻到了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保证它执行到位。

  与此同时,在人才团队、管理体系、激励机制等各方面都做了调整。在那之前,公司是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公司,在那之后把团队长期激励机制落实了。例如,我们在2021年初拿出大约11%的股份作为股权激励池,并且扩大了股权激励的覆盖范围。

  其次,在业务层面,重塑了商业逻辑和单位经济模型,重新搭建了前、中、后台,实现“三台”的通力合作,通过数字手段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分工协作模式,让瑞幸真正跑通了商业模式。

  从数字化来看,打破了原来各个部门中间的数据孤岛,把部门间的“墙”全部拆了,真正从实操层面实现数字化。

  在供应链上,公司先后投入巨资升级供应链体系。

  《中国企业家》:当时打破数据孤岛,拆“墙”的主要难度在哪?是系统上还是在组织上?

  黎辉:我觉得更核心的是在组织架构上。

  以前数据并没有真正打通,业务的各个部门之间,业务和财务之间,都没有真正打通。在那之后,我们首先把数据底层架构进行了重塑,又把各个部门数据之间的隔离也全都拆掉了,使得整个运营系统真正用一套数字来说话。

  但数字化是手段,高效的组织协同能力是1,数字化是后面那无数个0。在组织协同基础之上,瑞幸又把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从供应链到门店、客户运营,到人才体系等——用数字化的方式全部进行重塑。

  瑞幸咖啡(江苏)烘焙基地。来源:受访者

  比如,瑞幸现在有2.9万家门店,门店所有设备,不管是咖啡机,还是制冰机,或者是咖啡豆、牛奶、果汁、椰汁等物料,通过实时生成的数据,全部上传到云端,这使得所有门店每时每刻的运营数据都能在我们的体系中呈现出来,这能够大大提升整个运营效率。

  《中国企业家》:在调整前期,瑞幸关停了一些门店?

  黎辉:在2020年时,瑞幸有4000多家门店,直到现在还在运营的不到1/3。原来很多门店实际上开错了,就是为了追求速度、数量而开的。现在我们已经把其余2/3的门店都关掉了,重新盘整、梳理,再发展。

  《中国企业家》:还做了哪些动作?

  黎辉:除了门店调整,另外一个更核心的就是降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我们一方面开发新品,这些新品能够带来新的销量,也能够真正带来单位上的利润。以前都是靠低价促销,实际上是不挣钱的,单位成本算不过来。然后把供应链的成本控制住,再在一些好的点位重新开店,逐步在门店层面打平,再实现盈利。

  《中国企业家》:进行系统改造后,效率相比2020年之前提高了多少?

  黎辉:之前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那个模式实际上是不赚钱的。2020年之前,卖一杯咖啡的收入不到10块钱,但一杯咖啡的成本就要15块以上,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2019年,公司全年实现了不到30亿元的销售,却亏了30多亿元。也就是说,卖一杯咖啡收的钱,还不如亏的钱多。原因是什么?当然,一方面因为(产品)价格没那么高,但最主要的是成本效率出不来。如果通过效率的提升,即使一杯咖啡卖10块钱也能赚到钱,这个商业模式就成立了。

  效率有很多方面,很多人会说瑞幸有规模效应,其实除此之外,在每个单位上也要做到真正的效率优化,包括运营、选址、产品研发、供应链、人员等方方面面的效率。

  比如人的效率。现在瑞幸前台员工,全职、兼职的共有17万人,还有为我们服务的十几万名外卖小哥,加起来接近30万,人力非常密集。在这上面,我们怎么提升效率?

  其中包括人员招募、培训,还有排班。排班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传统咖啡品牌门店的店长,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排班,排班排不好,高峰期人手不够或者过多,都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我们所有的排班体系都已经实现数字化,这使得我们的人力效率远远高于同行。

  所以现在很多人问,瑞幸的优势到底来自于什么?有人说规模。我觉得还不光是规模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效率的提升。系统效率的不断优化,实际上就是2020年之后公司重塑商业模型整个过程的投射。

  《中国企业家》:改造花了几年时间?

  黎辉: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改造就一直没有停过,到现在还在不断迭代、升级。现在瑞幸的技术研发人员,是完全嵌入各个业务部门的。到现在,我们还有七八百人的研发团队。

  《中国企业家》:瑞幸真正实现盈亏平衡是什么时候?

  黎辉:2020年八九月份,我们完成了董事会层面的调整。2020年,瑞幸实现了40亿元的销售额;2021年完成了79亿元的销售,除去处理历史问题的赔偿和费用,从运营层面来看,2021年就实现了整个公司运营层面的盈亏平衡。

  《中国企业家》:80%的公司可能都过不了2020年的那个坎。当时的瑞幸还是一家创业公司,刚刚上市就遭遇致命打击,创始人离开。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公司不散?

  黎辉:中国公司和欧美公司不太一样,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很多欧美公司,换人不太会出现问题,因为它们的管理体系、架构、治理都已经很成熟了。

  所以说我们当时最核心的是重新梳理、搭建了公司的治理架构和管理体系。如果不把治理体系搭建起来,可能公司就散了,我觉得这是当时这家公司能够起死回生最核心的一步。

  公司治理上,必须严格地按照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来管理公司,包括有一个稳定的控股权结构和强有力的董事会。

  2020年至2022年,通过帮助公司完成债务重组并对公司进行增资,大钲资本成为瑞幸的控股股东,维持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这对保持公司业务、团队的稳定和战略定力,至关重要。

  《中国企业家》:对于你个人来说,你要从一个投资人变成一家公司真正的操盘者、创业者。投资圈有句玩笑话,投资把自己从股东变成了老板。当这件事真实地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时候,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黎辉:是挑战,从一家企业控股股东的角度来看一家企业和业务,和从一个财务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我们原本就和普通的财务投资者不同,大钲的模式是产业投资。作为瑞幸的大股东,我希望把它真正打造成一家长期主义价值的企业,所以我们的责任感也不一样。

  新冲击

  《中国企业家》:中国市场的“咖啡大战”,之前打得很激烈,现在是什么情况?

  黎辉: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年都会有新的因素引发新一轮竞争,不管是新的模式,还是新的产品,或是新的玩家。

  今年大家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外卖大战”,到现在的话,我们觉得外卖大战大概还在继续。

  这其实也是机遇。“外卖大战”更有利于让消费者转移到现制饮品、咖啡的消费上来。

  2025年初,瑞幸有22000多家门店,现在已经超过29000家。实际上年初我们对新增门店数量的规划没有这么多,我们及时地做出调整,抓住了市场的机遇,加快了拓店步伐。

  《中国企业家》:你最早听说京东做外卖是什么时候?

  黎辉:我个人听说的时候,大概是今年2月份。

  《中国企业家》: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瑞幸内部关于这件事有什么讨论吗?这对你们的策略调整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黎辉:我个人认为这会对市场带来一个冲击。我们先关注、观察了一段时间,想看看这是市场的短暂现象,还是一个较长期的现象。

  对于我们来讲,用户运营方式会发生一些变化,原来我们大多数单量都来自我们自己私域,现在我们要进入到更加开放的生态中去。

  我们加快了与平台合作的步伐,现在从第三方平台来的流量和客户所占比例较原来大大提高了,不过相比同行仍然较低,有的同行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客户和流量来自于第三方平台。

  《中国企业家》:在第三方平台的补贴,是平台方和你们共同补贴,还是主要平台方补贴?你们自己补贴投入有多少?

  黎辉:共同补贴。我们现在的补贴是非常动态的,规则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产品线、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补贴都不同。另外,补贴还要看你能不能交付。我们有强大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和交付能力,所以可以非常精准地做这种补贴。

  《中国企业家》:它对你们的履约能力的挑战也很大?

  黎辉:当然,这对合作商家的覆盖能力、履约能力、交付体验都有要求。如果商家不能交付,平台补贴效率会很低。所以平台跟商家合作,会希望选择一些真正有能力的商家。我们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尽快拓展,扩大我们的优势,进一步增加门店的覆盖。

  《中国企业家》:你们参与了星巴克中国股权的竞购?

  黎辉: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确实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我们其实没有参与。

  《中国企业家》:星巴克中国增加本土投资者后,决策或会更快,经营更加本土化,或许还会加速扩张,你担心这个吗?你对它的发展怎么看?

  黎辉:正如我之前所谈的,中国市场的容量足够大,不同的咖啡品牌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空间。我理解星巴克中国希望通过进一步本土化,给中国消费者带来差异化的消费体验和产品。至于他们的具体策略和方向,需要本土投资者加入后共同确定,我们也拭目以待。

  《中国企业家》:现在越来越多“玩家”进入咖啡市场,你们办公楼下周围这一片就是一个微型的战场,有瑞幸、有星巴克、有库迪、有霸王茶姬……除了蜜雪冰城,全都有了。你怎么看当下中国的咖啡市场?

  黎辉:确实,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极“卷”的市场。大家都说中国咖啡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市场,但它也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市场。不过,我认为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去年中国全年咖啡豆销量大约为25万吨,美国是我们的六七倍。

  总体来讲,中国的咖啡市场还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是长坡厚雪的黄金赛道。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我们还远没摸到天花板。

  《中国企业家》:你会为“内卷”焦虑吗?担忧利润吗?

  黎辉:价格上肯定会有影响,包括今年的“外卖大战”,给整个市场带来了冲击。但对我们来讲,最主要的就是做好自己。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多样化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效率和能力边际。

  以后的竞争不只是规模的竞争,更多的还是效率和能力的竞争。同样是20%的利润率,你卖15块钱有20%的利润率,还是卖12块钱有20%的利润率,这说明你自己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中国企业家》:瑞幸卖到9块9一杯,仍然还能够盈利?

  黎辉:也要看品类和产品,但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极致补贴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能够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

  《中国企业家》:一种说法是卖到9块9,瑞幸还能保持13%的净利润?

  黎辉:这倒不是。你很难针对某个产品来谈净利润,只能说看看这个产品的毛利率是多少。但总体来讲,我们想通过提升效率,把我们给予消费者的补贴成本吸收掉。

  《中国企业家》:看财报,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业利润率为11.6%,2024年同期约为15%。你们会尽量维持在这个水平吗?

  黎辉:利润率,可以看几个层面。第一个是门店层面的利润率,2022年的时候大概是在20%多,有些季度接近30%。中国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像现在,我们平均在门店层面的利润率大概在接近20%左右的水平,不同季度也有波动。第二个是公司层面的运营利润率,大概在百分之十几的水平,这是我们会进行一定控制的指标。

  《中国企业家》:通常门店数量越多,单店盈利会被稀释,特别是在周边区域门店更密集的情况下。瑞幸怎么平衡门店高速扩张与单店盈利平衡的问题?

  黎辉:从大股东和董事会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当更加关注眼前的利润,还是更加关注长远的发展?我们给到管理团队的一个指引就是,我们还是要追求长期的发展。

  现在中国咖啡市场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我们曾在内部提过一个问题:有些(不盈利的)门店,我们是开错了,还是开早了?如果开错了,我们及时调整,但开早了的话,我们可以等。

  我们可以先开一些门店,覆盖客户,这在当期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内会稀释盈利能力,但随着客户消费频次和消费量的逐渐提升,这些门店的单店收益会逐渐增长,所以这是一个长期和短期的问题。

  《中国企业家》:瑞幸在未来门店规模上有没有一个最终的计划和目标?

  黎辉:瑞幸的客户数量,每季度的财报都会更新,截至上一次更新,已经是4.2亿人了。

  我们门店的数量,最终取决于客户的天花板,也就是总的客户数量。但我认为现在还没有看到天花板。所以作为现制饮品品牌,我们还会不断通过拓展门店进一步覆盖消费者。而且我认为消费者的天花板还在不断升高。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频次也会提高,现在我也很难给出一个最终目标。

  《中国企业家》:瑞幸现在2/3的门店是自营门店,1/3是联营门店,不同模式的选择逻辑是什么?

  黎辉:在餐饮行业中,我们的自营体系是中国最大的。瑞幸现在在相对高线城市选择的是自营,因为在这些城市,消费者更加密集,市场更加成熟。在一些稍微低线一点的城市或者广阔市场,主要选择的是联营方式,当地的联营商伙伴在选址等各方面可能会有更多的优势。未来瑞幸还是会沿着这样的策略进行拓展和分布。

  但是在联营市场,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他们可以借助瑞幸统一经营、专业管理和数字化等优势,帮助伙伴快速拓店并实现盈利。

  瑞幸不能只有生椰拿铁

  《中国企业家》:联名是瑞幸的一个特点,今年感觉瑞幸联名的节奏似乎有所放缓?

  黎辉:好像没有放缓吧。在现制饮品行业,瑞幸是联名策略做得比较多的企业,联名现在已经成行业标配了。瑞幸现在的联名频率还是很高的,基本上现在每一两个星期就会有一次联名。联名一直都没有停过,第四季度瑞幸还会有很多重磅联名款出来。

  《中国企业家》:外界有一种说法,瑞幸不缺乏爆款,但其实缺乏像生椰拿铁的那种复购率持续较高的爆款,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黎辉:我们需要一个比较宽谱的产品矩阵,不能过于集中在某一个产品上,这对公司来讲也不是很健康。

  现在瑞幸的产品结构还是比较良性的,除了像瑞幸首创的生椰拿铁、果味美式等这类爆品外,还有很多其他产品,比如风味拿铁、轻乳茶、果蔬茶等,这些产品的复购率也很高。这样,我们有比较丰富的产品矩阵,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口味,而不是在某一个产品上过于集中。

  《中国企业家》:瑞幸去年有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在咖啡之外增加了轻乳茶。轻乳茶目前在瑞幸的产品战略地位是怎样的?瑞幸对它有怎样的计划?

  黎辉:大家总说中国的咖啡市场原来是个空白市场,我觉得这话对,也不太对。中国其实一直有个庞大的现制饮品市场,就是奶茶市场。

  我们要看到,咖啡市场和奶茶市场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互相交融的。就像很多奶茶品牌也做咖啡一样,实际上大家都看到了现制饮品市场其实是个统一的市场,咖啡和奶茶的消费者可能是同一拨消费者。

  其实这种结合,不光是在国内,星巴克在美国本来也有很多非咖啡产品。现制饮品市场是随着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在不断调整、丰富的。

  瑞幸做轻乳茶,是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提供更丰富的消费者选择。轻乳茶会是我们一个长期的产品类别。

  《中国企业家》:外界有声音说,瑞幸越来越不像咖啡品牌,像奶茶,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这对瑞幸未来全球咖啡品牌的定位会不会有影响?

  黎辉:咖啡肯定是瑞幸的主要品类,但我们的眼光不只限于咖啡市场,而是把现制饮品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来看,我们希望瑞幸成为现制饮品市场中的一个主流玩家。

  瑞幸出海不是噱头

  《中国企业家》:目前瑞幸“走出去”的进展如何?

  黎辉:我们去海外拓展,不是噱头,也不是为了博一时的媒体曝光,是实实在在地认为这个业务能够在海外发展起来,相信瑞幸能够真正成为全球的一个主流咖啡品牌。所以我们的策略,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稳扎稳打”。

  我们出海,第一站是新加坡。对我们来说,新加坡是一个比较好试水的地方。我们在2年前,也就是2023年,开始进入新加坡市场,目前已经有70多家门店,有望在年底前成为当地第二大咖啡品牌,市场份额还在不断扩大,而且整体已经开始盈利。

  依托新加坡市场,今年年初我们开始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在新加坡我们采用自营模式,但在马来西亚,我们就用了区域联营模式,因为我们要先通过自营模式进行摸索运营,探索成功后再联营,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的联营伙伴能够运营好。

  当然,现在最受大家关注的,就是今年进入了美国市场。现在我们在纽约已经开了5家门店。美国市场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目前我们在美国市场还在试水。

  《中国企业家》:在区域市场的运作上,本地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黎辉:非常不一样。像美国市场,不管是运营环境、用工,还是供应链,都有很大挑战。

  比如现在很多原物料,在那里是没有供应商的。每个地方的合规要求也不同,还有不同的用工要求等。

  总体来说,我们现在还处在非常早期的学习、摸索的阶段,还需要继续加大门店网络、供应链、品牌塑造等方面的投入,打磨形成在成本结构和客户体验两个方面的优势,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中国企业家》:海外与国内是同一套系统吗?

  黎辉:在海外为了确保合规,符合当地及中国对数据合规的需求,我们要在当地部署系统,在当地使用。

  《中国企业家》:供应商怎样实现本土化?

  黎辉:这里面有些地方不太一样。本地化未必是说一定要有当地的供应商,也有可能是,我们把国内的供应商带到当地去。

  比如现在在美国市场,我们可能就要考虑这样做,在一些比较细分的领域,像厚乳,当地甚至没有相应的供应商,我们就需要把中国的供应商带过去。当然,我们现在量还很小,可能要等量稍大一些后再部署。

  瑞幸增长三大飞轮——系统能力、组织能力、供应链

  《中国企业家》:瑞幸管理层似乎对市场变化非常敏感,比如你提到,瑞幸今年门店数量增加了近8000家,但实际上在年初的计划中并没有这么多,而是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的调整。管理层为什么能这么快速地做出决策调整?

  黎辉:门店、运营等业务上的高效只是外在呈现,本质源于高效的组织协同能力,组织变革才是关键。

  这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目标一致,价值观一致,这是员工向心力的基础;二是建立科学的机制和制度,并将其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

  摄影:邓攀

  我们董事会和团队实时关注市场变化,我举个例子。其实2022年我们的日子是非常好过的,当年拓展了3000多家门店,到当年底有8000多家门店,那时候市场价格也非常好,门店净利润率接近30%。2023年,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当时我们在还没有实现一个绝对市场领先地位的情况下,有一个过高的利润率,以至于市场出现了很多竞争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么选择?一种是继续保持原来的价格和节奏,还有一种就是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我的领先优势。如果追求短期目标,我可能会选择前者,反正先过几年好日子。

  但在看到市场变化后,我们关注当时企业能不能成为市场的绝对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让团队把这场仗打下来。

  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活下去,既要有规范、现代的治理体系,同时又要保持公司的创业激情、对市场的敏感度和组织的敏捷性。我认为瑞幸能翻盘,走到今天,就是因为能够将这两点结合在一起。

  《中国企业家》:很多平台公司是小前台、大中台,但瑞幸相反,是大前台、小中台,总部只有2000多人,前端员工有十几万人,这对瑞幸的系统能力有什么样的考验?

  黎辉:我觉得瑞幸在运营上,和传统公司还是有一个代际差距的。瑞幸这些年重点投入、自研的核心业务的数字化智能系统,成为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抓手。

  原来的咖啡行业也好,快餐行业也好,大家都是以工业化、标准化的逻辑来做,把一件事情做得绝对的可复制、标准化,瑞幸现在尝试和探索的事是把这些事情变得更加数字化。

  《中国企业家》:瑞幸门店数量已经接近3万家,未来可能甚至到4万家以上,对组织的挑战会更大。瑞幸在组织方面如何匹配这种增长?

  黎辉:门店快速扩张,今年也不是第一次。2023年初,我们的门店数量在8000家左右。当时市场竞争发生变化,我们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所以那一年就开出了8000家门店,几乎是成倍的增长。

  今年年初我们有2.2万家门店,到年底3万家,也才涨了35%,当然也很多了,但相对于2023年,并不算极速增长。

  过去这几年,系统能力的打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组织能力。

  公司从2020年以后就在搭建整个组织能力,在我们极速扩张的时候,组织能不能去适应它的扩张?可以看到,我们是能够接受这样的考验的。

  《中国企业家》:如果要支撑瑞幸未来更多门店的发展,供应链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齐?

  黎辉:我们供应链的上游,很多都是农产品,这些品类在以前并没有比较成型或者规模化的供应链能力。随着瑞幸的产品创新和规模不断扩大,我们也在不断拓展更多的原料品类,这些都涉及新品类的供应能力,我们一直在不断补齐。

  像椰子,现在瑞幸消耗的椰子占整个中国规模化以上餐饮to B商用业务椰子用量的70%。生椰拿铁刚推出的时候,很快原料就告急,上游的供应链不是很成熟。今年我们推出“原产地”计划,上半年我们在印尼“拿”了一个岛,专门给我们供应椰子,我们还要把供应商也带过去,投资或者帮助他们,提升椰子加工能力。

  还有设备,比如咖啡机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原来我们用的都是国外品牌,未来我们也要进一步将这方面的供应链做成熟,包括培育国内厂家等。

  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咖啡品牌,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去补齐。

  《中国企业家》:最后一个问题。瑞幸不是行业老大的时候,作为追赶者,有很多腾挪空间,可以对标其他头部品牌。现在瑞幸成为被“围攻”的对象,攻守易位。你认为在未来的竞争中,瑞幸的胜负手应该是什么?

  黎辉:这个市场没有一招鲜,没有胜负手,真正的胜负手来自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专注,来自整个系统体系的能力,它不能有短板。

  我们属于现制饮品市场,面向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要有品牌,同时不断地进行产品研发,推出新产品,但和快消行业又不太一样,要即时交付,要关注消费体验。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既重品牌,又重运营,还要重产品的生意,是一种挺独特的产品形态。

  咖啡是一个线下的、链条很长的重生意。从供应链,到产品,到门店,再到交付,还有客户运营、品牌运营、内部管理体系、人才体系等等,这是一条非常长的链条,在整个链条中不能有任何一个短板,因为一个短板就决定了你能力的上限。

  瑞幸现在最大的优势,或者说我们希望能够成为瑞幸最大优势的,就在于打造一个系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