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退烧”:巨子、锦波互侵腹地,近10家A股企业入局

小小MT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报道

  2025年双十一落幕,胶原蛋白市场凉意凸显。

  风向的转变,往往始于细微处。可复美GMV的同比下滑,行业龙头巨子生物与锦波生物增长步伐的放缓……这个曾经被资本与市场共同追捧的“成分明星”,似乎正迎来自己的冷静期。

  更为直接的信号,来自于市场本身的收缩。华熙生物旗下胶原蛋白品牌“润熙泉”,在多个平台的官方店铺已悄然清空;而上美股份旗下曾专注于该领域的“胶原丽”,也已完成了工商注销手续。

  事实上,重组胶原蛋白的故事曾有一个清晰的脚本:高昂的技术门槛与持续的研发投入,为先行者们构筑起一道坚固的护城河,确保了早期的超额回报。

  然而,当技术瓶颈逐步被突破、市场认知日益普及,这本应预示着繁荣的全面降临,市场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转向了冷静。

  有观察者将这一阶段视为一场必然的“分化”。巨头的战略收缩,是对资源效率的重新聚焦;部分企业的退场,则是基于产品商业化的现实焦虑。

  胶原蛋白的故事,正从一个激昂的“神话”叙事阶段,步入一场考验耐心、技术深度与战略定力的“长跑”。潮水的方向或许尚未最终确定,但所有的参与者,都已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

  打破业务边界

  2025年双十一大幕落下,胶原蛋白赛道整体表现不复往年。据星图数据,自10月开始,2025年双十一大促全网累计销售额突破万亿元大关。

  但细观美妆板块,昔日明星胶原蛋白品牌的表现难言乐观。

  销售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花旗研报指出,巨子生物的主打产品在李佳琦直播间预售中因“促销策略更严谨”导致价格吸引力下降。

  蝉妈妈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10月9日至16日,可复美在抖音平台的GMV为0.5-0.75亿元,较去年同期1亿元以上明显缩水。

  更值得关注的是,以往常居抖音美妆榜的可复美,自今年6月起连续跌出前20名。而该品牌在抖音平台近30天销售额1亿+,其中胶原棒贡献了30%的份额。

  青眼数据显示,2023年—2025年天猫大促美妆榜单中,可复美从第10位上升至第5位,而后今年回落到第20位。

  市场格局的悄然重塑,让企业敏锐嗅到了变革的信号。过去界限分明的市场格局逐渐模糊。

  以医疗器械见强项的锦波生物,开始尝试向C端消费市场延伸。天猫数据显示,其合作品牌“同频”在开售首小时的成交额,便已超过去年首日全天。

  事实上,过去多年来,锦波生物的利润核心,在于旗下三类医疗器械产品 “薇旖美”。这款毛利率高达95%的除皱针剂,年销量突破百万支。但近年来,原价 6800 元的产品遭部分经销商压价至千元级促销,渠道价格乱象不仅侵蚀销售额,更对品牌市场秩序造成冲击。

  体现在二级市场,锦波生物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创下近五年同期最低水平。锦波生物总市值也从年中一度突破500亿元,波动下行至今。截至11月12日开盘,该公司市值已下跌至267亿元。

  另一巨头巨子生物的表现则更不积极。受业绩增速放缓与成分风波影响,该公司自今年5月20日盘中触及阶段性高点85.14港元以来,股价累计最高跌幅则达到55.18%。

  11月12日开盘,巨子生物报39.32港元/股,总市值为421.1亿港元。

  产品层面,长期深耕消费端的巨子生物,也开始向B端业务悄然布局。10月23日,巨子生物公告披露,其全资子公司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为“重组I型α1亚胶原蛋白冻干纤维”。

  该产品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核心成分,适用于面部真皮组织填充,旨在改善额部动力性皱纹。这意味着,巨子生物将在B端市场,与锦波生物正面对垒。

  两大巨头不约而同跨越市场边界,从医疗器械领域跨界至消费赛道,从 C 端市场延伸至 B 端场景。这一选择的背后,既源于胶原蛋白市场格局与消费需求的迭代演进,也离不开市场竞争加剧所带来的外在驱动。

  集体奔赴“实验室”

  胶原蛋白赛道正在快速“去美容化”。过去,它更多停留在消费端叙事。

  如今,技术差距逐步缩小与医疗器械监管路径清晰之后,这块蛋糕正被重新切分——从护肤跨向医疗,从情绪价值转向结构科学。

  产业化与临床成为行业真正的门槛。一场真正的竞赛才刚开始。

  清空“润熙泉”官旗后,华熙生物似乎又开启了新一轮的胶原蛋白布局。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2025年8月末开始,华熙生物密集披露5项重组胶原发明专利,涉及Ⅲ、Ⅳ、XVII型多个方向。

  上述技术关键词不再是“添加”与“补充”,而是“三螺旋结构”“高稳定性”“小分子形态”等专业成分词汇。

  事实上,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曾对媒体公开表示:“重组胶原蛋白无论在颜值衰老管理还是在生命衰老干预的底层机制上,都还没有显示出独木可支的关键地位,已知的证据尚未达到透明质酸目前对衰老管理中的作用证据等级。”

  但架不住消费者的“金钱投票”。累计来看,华熙生物旗下已公开有8项与重组胶原蛋白有关的生产制造专利。

  国企福瑞达路径不同,却同样迅速。旗下珂谧主打术后修复,财报披露,截至2025年9月30日,福瑞达已斩获七项二类医疗器械认证,另有两项三类医疗器械项目处于研发推进中,其中之一就是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冻干纤维。

  过去讲故事,现在比硬实力。没有生产线、没有质量体系,很难进入Ⅲ类医械的更深水区。丸美生物押注产业化能力,在珠海建设Ⅲ类医械中试基地,大手笔布局产业端。

  曾经的“面膜一哥”敷尔佳在2025年拿到重组Ⅲ型胶原贴敷料伦理审批与临床备案,成为国内首例“双腔固液分离”形式Ⅲ类无菌医械。

  值得注意的是,其管线中包括胶原填充剂等。这意味着,敷尔佳的目标已不是“术后修复”,而是“直接进场”——做术中的生意。

  江苏吴中则从源头突破。东万生物完成国内首个重组I型人胶原原料主文档登记。

  从宏观看,这场竞赛的底层逻辑已变:第一阶段比品牌,第二阶段比渠道,如今进入第三阶段——比“材料科学+临床转化”。谁能提供结构稳定、可量产、可验证的重组胶原,谁就具备真正的话语权。市场不再为“添加胶原”买单,而要看它能否通过临床、能否进入Ⅲ类产品。

  这意味着,行业的战场不再是广告预算。一场从消费端转向器械端的升级战正在展开。

  下一步,竞争核心将从“谁先推出产品”转向“谁能证明功效”。只有打通原料—质控—注册—临床—生产—终端的完整链,才算真正进入牌桌。其余,只能算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