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蓝图定调!12项重大部署出炉,这些看点值得关注

小小MT4 来源:新京报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整体来看,“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战略有何安排?

  “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十五五”蓝图明确定调

  回顾“十四五”,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十四五”时期是目标完成度高、质量提升明显的五年。面对疫情冲击、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结构调整压力,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主要宏观指标如GDP、就业、通胀、能源安全和生态治理等均实现预期目标或接近完成。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成型,关键领域突破加快;产业链在重塑中实现升级,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成为新增长点;民生改善、脱贫成果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全会对“十五五”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定调,整体来看,全会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基础性优势没有变。

  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2035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总体上看,“十五五”规划延续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其中,把科技自立自强放在了突出地位,意味着我国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真正站稳脚跟,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而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则是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这一方面是对经济增长有信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央层面更为重视收入分配、教育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李志起表示,与“十四五”规划相比,这些目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置于目标体系的前列,这与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直接相关。

  他还表示,此次目标设定采用了“显著成效”“大幅提高”“明显提升”“不断进展”等定性表述,与“十四五”规划包含20项主要指标的量化目标形成对比。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两点考量:一是面对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保留政策灵活性;二是表明发展重点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难以简单用量化指标衡量。这也预示着“十五五”规划纲要可能会设置更具弹性、更侧重质量的发展指标。

  12项重大部署排序和提法明显变化,科技创新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在重点任务方面,“十五五”规划涉及12项重大部署,与“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数量相同,但排序和提法上出现明显变化。

  中泰证券杨畅表示,前四项重大部署,涉及“产业”“科技”“市场”“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到了重点任务的第一位,充分表明对产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明确了根本定位,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后续值得关注的是“现代化”,既包括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利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他还表示,全会明确提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较“十四五”,提出了更加鲜明的要求,既要求“自立自强”,并要求“高水平”,对于科技给予了更加明确的定位,后续按照“十五五”规划的要求,有望进一步保持甚至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

  李志起也表示,全会公报将科技创新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表述与“十四五”规划相比有显著深化,反映了面对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外部技术封锁加剧的严峻形势,中国科技发展路径正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引领”转变。

  明明认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重心将全面转向科技驱动和创新引领。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外部技术封锁的现实,我国要靠自主创新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不仅要补短板,更要在人工智能、芯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原始创新的突破,掌握关键技术链。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是对创新体系的系统布局,教育要为科技储备人才,科技要反哺教育与产业,三者深度融合才能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同时,“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预示数字化、智能化在“十五五”期间将继续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扩大开放的重大部署,由“十四五”规划的第9位大幅提前到了“十五五”规划的第5位。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我国对开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

  杨畅表示,其中,“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相关表述,有望进一步加大国内相关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吸引全球加大对我投资力度;同时,“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相关表述,有望推动我国企业出海的步伐,为企业开展全球性布局提供支撑。

  明明则预计,“十五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合作,例如实现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地落实,推动我国加入更多高标准经贸协议等,“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方面,杨畅表示,重大部署第6项中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十四五”规划“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相比,更加强调“现代化”,并且提出“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后续围绕农村生活品质的提升,存在政策加力的可能性;而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相关表述,有望对农业相关企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此外,明明表示,“十五五”期间延续了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本次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既是对就业和民生福祉的关怀,又是对提振内需的决心。

  他还表示,此次会议上提到了房地产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在新阶段下,地产领域面临人口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形成健康、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此外,相较于“十四五”期间“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表述,本次会议上强调“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并将需求置于前列,体现对于拉动需求的重视,这将有助于促进消费和投资,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

  李志起表示,全会对扩大内需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反映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中国将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和改革红利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十四五”规划相比,本次提法体现出更具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和更深层次的改革决心。

  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及金融市场稳定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十五五”时期,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将是主线。

  明明预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有望进一步加强,财政持续扩张、货币保持宽松不仅是实现经济总量提升的保障,同时也将是进一步优化结构的支撑。根据本次会议的要求,“十五五”期间将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并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科技、消费、民生等无不依赖财政以及低利率环境的支持。预计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带动经济回升、产业结构优化、内需回暖,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四稳”要求与宏观政策“持续加力”部署,凸显“短期托底、长期赋能”的逻辑。“四稳”直指经济运行关键变量,稳就业保民生底线、稳企业强市场主体、稳预期提发展信心,为经济回升向好筑牢根基;宏观政策加力聚焦企业帮扶、消费提振等,既解当下难题,又为“十五五”开局蓄力。

  “宏观政策‘实时发力’需精准施策。”曾刚预计,财政端可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扩大税费减免范围;货币端可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用结构性工具定向支持小微企业与消费领域。未来政策空间仍足,如优化地方债化解机制、推出新一轮消费补贴、放宽民间投资准入,同时可结合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大对科创与绿色产业的支持,实现“稳增长”与“促转型”双赢。

  此外,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预计,综合考虑外部环境波动、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变化、物价走势,以及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要求,着眼于稳定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四季度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的必要性上升,核心是财政加力、货币宽松、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9月末以来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推进,10月进一步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及扩大有效投资。”王青表示,两个“5000亿”显示财政稳增长政策正在加力。他预计,未来促消费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年底前央行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房地产支持政策有望在供需两端全面加码,居民房贷利率有进一步下调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