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以日鉴中:从《失去的二十年》到《低欲望社会》的警示与启示

小小MT4 来源:新浪证券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孟晓苏

  最近,随着我对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持续研究与传播,社会逐渐认识到经济政策失衡的深远危害。尤其是我曾多次强调的“污名化房地产”带来的连锁灾难,已在日本学界多部经典著作中得到深刻印证。我愿向读者推荐这些来自日本本土的反思之作,它们从经济、社会、心理多个维度揭示了过度否定房地产支柱作用后引发的长期停滞,值得我们深省。

  一、《失去的二十年》:经济政策的集体失误与结构性固化

  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是理解日本困境的基石之作。他突破将问题简单归咎于“广场协议”或“终身雇佣制”的传统观点,直指日本产业结构僵化、楼市政策连续失误的内生性矛盾。书中尖锐指出,日本在“主动刺破泡沫”造成经济破裂后,未能通过及时拯救楼市与制度创新激活市场,反而陷入“回避风险—抑制投资—需求萎缩”的恶性循环。

  这种政策失误与结构调整停滞,与我在研究中所强调的“房地产调控失当引发全产业链萎缩”的逻辑高度契合。池田信夫呼吁的“创造性破坏”,正是对中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关键提醒。

  二、从《M型社会》到《下流社会》:中产阶层崩塌与国民意志衰退

  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与三浦展的《下流社会》,共同描绘了房地产崩盘对社会结构的撕裂性影响:

  1. 中产阶层的下沉:大前研一提出,日本从中流为主的“橄榄型社会”演变为贫富两极的“M型社会”。他著名的“三问诊断”——房贷压力、生育顾虑、养老焦虑——若有一项符合,即意味着中产身份濒临瓦解。

  2. 全民生活意欲的衰退:三浦展进一步揭示,“下流”不仅是收入下滑,更是沟通能力、工作意愿、消费动力的全面下降。年轻人沉迷虚拟世界(如“鱼干女”“飞特族”),逃避社会责任,本质是对阶层固化后的绝望回应。

  这些现象都印证了我长期坚持的观点:房地产作为财富载体与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触发连锁性的社会信心崩塌。

  三、《低欲望社会》与《不合理的游戏社会》:停滞时代的心理异化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指出,在房地产持续低迷的多年,日本年轻人普遍陷入“无欲无求”的状态:远离房贷、车辆、婚姻,沉溺于“小确幸”。而橘玲在《不合理的游戏社会》中更进一步,将社会比作“无法通关的游戏”,年轻人因上升无望,甚至呼吁“安乐死合法化”。

  这种心理异化,与日本长期贬低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密切相关。当资产价值持续缩水,民众便丧失奋斗动力,形成“低欲望—通缩—更低迷”的死循环。我始终强调,房地产的合理发展是维系社会活力的重要支柱,日本当年教训恰恰反证了这一规律。

  四、《负动产时代》:房地产污名化的终极代价

  如果说前述著作分析宏观机制,那么《负动产时代》则聚焦于房地产崩溃的微观惨状。包括;资产变负债,大量房产因固定资产税与修缮费高于自身价值,成为继承者不愿接手的“负资产”;还包括代际冲突与制度困局,老龄化与少子化加剧产权纠纷,政府政策滞后导致问题积重难返。

  这本书列举血淋淋的案例警告人们,房地产政策的极端化坠落,不仅摧毁了经济动能,更会侵蚀家庭根基与社会稳定。

  五、以日为鉴:中国的路径选择与制度自信

  日本学者广末登提出,面对“不合理的游戏社会”,需要“重新审视一切固有事物”。这一思考对中国同样适用。

  要坚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日本的教训表明,既要防范出现泡沫,更不能否定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支柱地位。我国近年取消“住房限购”,推动“市场+保障”供应体制的形成,正是结束房地产极端化政策的理性之举。

  在经济低迷期,要特别关注年轻人群体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减少他们对前途的忧虑,为年轻人提供上升通道,避免重蹈“下流社会”覆辙。

  要发挥平衡政策的长短期效应。加快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改变旧有的政策框架。正如池田信夫所言,唯有通过制度创新驱动“创造性破坏”,才能摆脱经济停滞。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绝非偶然,而是政策失误、社会结构僵化与国民心理衰退的叠加结果。其学界著作如《失去的二十年》《下流社会》《低欲望社会》等,不仅是解剖现实的镜子,更是面向未来的警钟。正如我在多篇论文中所呼吁的,要从别国历史伤痕中汲取智慧。唯有尊重经济规律、维护支柱产业稳健发展,才能避免陷入“污名化—衰退—迷失”的陷阱。愿这些来自东邻的深刻反思,照亮中国前行的道路。

  孟晓苏推荐书单如下:

  1. 池田信夫《失去的二十年》——经济政策反思

  2. 大前研一《M型社会》《低欲望社会》——社会结构分析

  3. 三浦展《下流社会》——阶层分化实证

  4. 《负动产时代》——房地产崩溃实录

  5. 橘玲《不合理的游戏社会》——青年心态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