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EMONEY研究室
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助贷业务的“穿透式监管”时代。
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监管过渡期内密集完成合作机构信息披露,揭示出不同资源禀赋的市场参与者在相同监管规则下的差异化生存策略。从已披露的数据看,头部集聚、生态分化、垂直深耕成为行业最显著的特征。
资源禀赋决定合作模式
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背景与资源禀赋,深度决定了其助贷合作的基本盘。根据合作策略与生态定位,31家公司可划分为三大特征鲜明的阵营。
头部以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为代表,凭借强大的股东生态和资金优势,构建起“广覆盖、高质量”的合作网络。招联消金的82家合作机构中,既包括蚂蚁智信、度小满、天星数科等11家头部流量平台,还覆盖招商银行、联通支付等股东关联方,形成了稳固的“核心合作圈”。
马上消费金融的65家合作机构同样呈现出头部集聚效应,华为、快手、美团、阿里云等互联网巨头成为其主要流量来源。值得注意的是,马上消金采用的“导流+分润”模式使其不参与助贷兜底,有效控制了业务风险。
银行系“精耕者” 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合作逻辑。宁银消费金融依托宁波银行资源,在35家合作机构中精挑细选,携程金融、滴滴和美团均有两家公司入围,显示出其对合作方资质审核的严谨性。
南银法巴消费金融的16家合作机构更是体现了银行系的精准布局——其中9家专注“宣传推广”,利率大部分控制在19.8%以下;7家开展“业务合作”,利率在24%以下,形成了清晰的功能分工与风险定价体系。
特色“突围者” 在合作选择上更加灵活多元。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的54家合作机构涵盖平台运营、增信服务、贷后管理全链条,充分发挥了股东唯品会、特步和富邦华一银行在电商、零售与金融领域的协同优势。
中原消费金融与海尔消费金融则深耕垂直场景,分别与52家和67家机构建立合作,在医美、教育、本地生活等细分领域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
金字塔结构与生态位竞争
助贷合作机构的市场格局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不同梯队的平台在技术能力、客群基础和风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决定了它们与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深度与方式。
塔尖层面,蚂蚁、微众银行、度小满等超级平台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完善的生态体系,成为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的“标配”合作伙伴。这些平台不仅提供流量支持,更通过风控技术输出、联合运营等方式深度参与业务全流程。
以蚂蚁智信为例,其依托蚂蚁集团的生态闭环,为核心合作方提供从获客、风控到贷后管理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出现在超过20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名单中。
塔身部分,抖音、京东、360数科等生态型平台,以及乐信、小赢科技等专业助贷机构,在特定领域或特定客群中建立起竞争优势。宁银消金、杭银消金等银行系机构与这类平台建立了广泛合作,既保障了基础流量来源,又通过多元化布局分散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360数科通过上海淇毓信息等关联公司,与10家以上消费金融公司建立合作,其强大的风控技术和精准获客能力成为中腰部消金公司的重要支撑。
塔基阵营中,数量众多的垂直领域服务商和区域型机构,虽然规模有限,但在特定细分领域建立的专业能力,使其成为特色消金公司拓展差异化市场的重要助力。
上海即科智能专注医美分期领域,与锦程消费金融等机构建立深度合作;鄂尔多斯油实惠网络深耕本地生活场景,成为蒙商消费金融拓展区域市场的重要伙伴。
从规模竞赛到价值深耕的路径转换
助贷新规的实施正在推动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这一转变在合作模式、风控策略和服务创新等多个维度得到充分体现。
合作模式的重构正在悄然发生。头部机构与核心合作伙伴的关系从简单的流量采购转向深度生态共建。招联消费金融与联通支付的合作已从最初的渠道导流,扩展到客户画像共享、联合建模等深度合作领域。
这种转变在银行系机构中更为明显,兴业消费金融在转型线上助贷后,仍保留线下直销团队,通过“亲核亲访”服务个体工商户客群,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业务格局。
风控逻辑的重塑成为行业共识。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将核心风控环节外包,这促使各家机构加大自主风控能力建设。
服务创新的深化在普惠与盈利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一方面,行业整体服务持续下沉。
另一方面,特色机构通过场景深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锦程消费金融在医美分期领域的专业化运营,使其在这个细分市场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
利率市场化定价的推进促使机构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从南银法巴消费金融的合作情况看,不同合作模式已形成差异化的利率区间——宣传推广合作利率大部分控制在19.8%以下,业务合作利率在24%以下,反映出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正在落地实施。
消费金融行业的这一轮洗牌,本质上是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监管规则日益明晰的背景下,各家机构的资源禀赋、战略定位与执行效率,将通过动态调整的合作网络得到具象呈现。
未来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构建能力的竞争——能否围绕自身核心优势,建立起高效协同、风险可控、持续创新的合作体系,将决定各家机构在下一发展阶段的位置与空间。
而那些能够在新规框架下快速适应、主动变革的参与者,无论规模大小,都将在这一轮行业重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