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5 日,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王金生在《财经智库》于长白山水源地发起的 “走进生命之源 — 品质革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坛” 公益活动中发言,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科学饮水展开阐述。
王金生教授指出,饮用水水源包括源头水、江河湖库水、地下水等,包装饮用水分为天然水(如矿泉水)和人工水(如纯净水、矿物质水),健康水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外还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优质饮用水。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饮水安全的基础,需通过水源保护、系统治理、科学管理及公众参与保障饮水安全,并详细介绍地表水、地下水、矿泉水的保护要求,举例说明农村曾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及改善情况。
王金生教授 提及我国 “水十条” 要求供水水质检测从自来水厂出口延伸至家庭水龙头,实现该目标需改造管网,任务艰巨。同时分析包装饮用水发展趋势,指出美国消费量是中国的4-6 倍,我国未来消费量将增长,尤其矿泉水市场潜力大。此外,他还讲解人体需水量、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微量元素作用,对比各类饮用水优缺点,并给出家庭正确使用过滤器、公共场所保障净化水、矿泉水即开即饮,日常要避光保存等建议。
以下为其发言实录(节选):
非常荣幸能来到长白山,本次论坛聚焦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而这一议题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保障饮水安全与用水安全。二者紧密关联: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饮水安全筑牢根基,饮水安全则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落脚点。我们通过水源保护、水径流过程中的综合治理、科学管控及公众广泛参与,推动水资源可持续优化利用与管控,就能让民众喝上安全健康的水。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安全饮水的议题,张学俭先生(原司长)和肖长来教授已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主持人的提问与点评也充分凸显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接下来,将从 “如何科学饮水” 这一微观视角展开分析。原本计划分享舒为群教授的相关实验成果,但既然舒教授已到场,这部分内容就交由她详细讲解,我不再赘述。
我重点谈谈饮用水源的保护。正如肖教授所言,长白山的矿泉水源自浅地层自涌,因此其水源地保护工作尤为关键。
从水源类型来看,江河湖库水是饮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地表水体保护,我国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规定:取水点周围半径 100 米的水域内,严禁开展捕捞、网箱养殖、船只停靠、游泳及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取水点上游 1000 米至下游 100 米的水域,禁止排入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设立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或堆栈、搭建装卸垃圾、粪便及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码头,也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施用难降解或剧毒农药,禁止排放有毒气体与放射性物质,同时严禁从事放牧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在地下水水源防护方面,同样有严格要求:在水井 30 米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施用难降解或剧毒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与渗水坑,不得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严禁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
举个农村常见的例子:部分地区使用手压井从院内取水,却在井的下游修建积水池甚至进行沤肥,污水极易渗入地下,最终又被手压井抽取上来,导致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此外,一些地区在开采井周边堆渣,或开展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虽随着农村节水改水工程的推进,这类现象已逐步减少,但在偏远地区仍未完全杜绝。
至于矿泉水水源保护,肖教授提到对矿泉水泉水下游进行保护,这一举措十分必要。今天在长白山现场我们也能看到,各类污染水源的现象均未出现,可见当地对矿泉水保护的重视已深入人心。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科学饮水之间存在几大关键关联。我国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 “水十条”)中明确提出,饮水安全保障需实现重大转变——将供水水质达标检测的节点从自来水厂出口延伸至家庭水龙头,这无疑是饮水安全管控的一次质的飞跃。
而要实现家庭水龙头端的水质安全控制,就必须推进供水管网改造。这是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的重要内容,任务艰巨。此前媒体采访时我曾提及,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我国至关重要,但仍需经历较长的过程。
我们需树立正确的饮水安全观念: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水源水质安全,是确保饮用水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接下来,我谈谈包装饮用水的发展趋势。借鉴欧美等国家的经验,我国包装饮用水行业需构建健康、生态、环保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包装饮用水标准,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当前,美国包装饮用水的收入占比保持稳定增长,其包装水消耗量是中国的 4-6 倍,且水质优良。我国现行包装饮用水标准已实施 10 年,提及包装饮用水,很多人会直观地理解为瓶装水,事实上我国包装饮用水行业发展速度确实较快。不过,欧洲市场的包装饮用水消费水平正呈下降趋势。综合来看,未来我国饮用水消费水平将逐年提升,包装饮用水(尤其是矿泉水)市场有望持续繁荣。随着民众对包装饮用水、瓶装水及矿泉水认知的不断深化,其消费量还将迎来进一步增长。
大家可能还关心 “如何科学饮水”:瓶装水有哪些类型?哪种水最适合饮用?纯净水与矿物质水哪个更好?用矿泉水泡茶是否合适?这些问题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地球因水而孕育出生命与人类,从生命起源到亿万年的演化,在阳光与雨露的滋养下,形成了完整的自然生命体系。最初的生命体诞生于海洋(水)中,约 30 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水,才有了生命的存在,最终演化出人类。水不仅孕育生命,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缺水,生命便难以维系。
从人体不同部位的水分占比来看:大脑、肾脏、心脏、肺部、肌肉的水分占比均超过 70%,眼睛的水分占比更是高达 90% 以上。由此可见,“水是生命之源” 的说法名副其实。
从饮水量需求来看,一般而言,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补充 30 毫升水。以体重 70 公斤的人为例,每天至少需补水 2.1 升;体重 50 公斤的人,每天则需补水 1.5 升。若长期达不到这一饮水量,可能会增加患胃病、皮肤粗糙、神经衰弱的风险,还可能加速衰老。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命存续的根本。但真正能深刻认识到水对生命与健康重要性的人并不多,因此有人将水称为 “被遗忘的营养素”。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更是构成生命的关键成分。人体的大致组成比例为:蛋白质占 17%、脂肪占 14%、碳水化合物占 1.5%、钙等矿物质占 6%,其余 61.5% 均为水,也就是说,人体约 2/3 的成分是水。
再谈谈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有机体,其中钾、钠、钙、镁、硫、氯、磷、碳、氮、氢、氧 11 种元素,占人体总重量的 99.95%,其余元素仅占 0.05%。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无机矿物元素在人体内的丰度曲线,与在地壳中的丰度曲线基本一致,且与地下水中最稳定的 8 大离子(4 种阳离子:钾、钠、钙、镁;4 种阴离子:氯酸盐、硫酸盐、碳酸盐、重碳酸盐)相吻合。
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 14 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铜、锌、铁、铬、锰、钴、镍、氟、碘、硒、钒、钼、锶、锡。近年来,锂、硅、溴、硼等元素也被证实对人体健康有益。尽管微量元素仅占人体总重量的 0.05% 左右,但其对人体的营养供给与新陈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医学科学家施罗德博士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对于生命而言,微量元素比维生素更为重要,因为微量元素无法像维生素那样通过人体合成,且必须在环境中以特定的狭窄浓度范围存在。” 这意味着,人体内水中的微量元素含量需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合理区间内。
关于饮用水水源,我简单介绍几类主要类型:
源头水:多来自高原冰山或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溪沟,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小,属于原生态天然水,是理想的健康饮用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 类标准。
湖泊水:中上游的国家一级保护水源地或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湖泊,水资源丰富,且因蓄水量大,水质相对稳定,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Ⅲ 类标准,也是优质的天然饮用水。
江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同时冰川、常年积雪及地下水(形成基流)也会补充江河水,适合建设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是城市自来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地下水:虽无法直接观察,但可通过人工打井采集或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部分地下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也是自来水的重要水源。
矿泉水:当地下水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时,即为矿泉水。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会在天然周期波动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市场上的包装饮用水种类繁多,如纯净水、蒸馏水、太空水、矿物质水、氧气水、富氧水、苏打水、矿泉水、源头水、冰川水等,容易让人混淆。其实,这些包装饮用水可归纳为两大类:天然水(以矿泉水为代表)与人工水(以纯净水、矿物质水为代表)。
下面,我具体介绍几类常见的饮用水:
自来水:源自天然水,需符合《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要求出厂水检验项目综合合格率、管网水检验项目综合合格率均达到 95%。其优势在于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如地下水源中的 8 大离子:钾、钠、钙、镁离子,以及硫酸根、氯化物、碳酸根、重碳酸根),对人体健康有益,且价格低廉、通过管网直供,使用便捷;同时,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城市自来水相关国家标准为依据,配套管理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最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标准更是进一步提高了管控要求。
矿泉水:需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2018),首先要满足 4 项感官指标达标,其次在锂、锶、锌、硒、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矿化度 7 项指标中,至少有 1 项达到限定标准,同时锂、锶、锌、钡、汞、砷等 18 项微量元素不得超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非 7 项指标全部达标才能称为矿泉水,只要其中 1 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即可认定为矿泉水。矿泉水除含有有益元素外,整体水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据市场预测,2025-2030 年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此外,矿泉水打开后建议尽快饮用,避免放置超过两天;不饮用时需注意避光,因为阳光照射可能导致水质因光合作用而变差,且最好不加热饮用。
纯净水:不含任何杂质,又称净水或纯水,水质纯洁干净、无细菌,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原料,通过适当加工工艺制得。但需注意的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与矿物质中,有 5%-20% 需从饮水中获取,且这些元素更易被人体吸收,对健康的益处是食物无法替代的;而纯净水缺乏这些元素,不易被人体吸收,也无法促进新陈代谢与增强人体排毒功能。
矿物质水:以纯净水为基础,人工添加矿物质并经杀菌处理后灌装而成。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矿物质水的国家标准,其添加的矿物质类食品添加剂也缺乏相关标准规范。矿物质水常与矿泉水混淆,尤其是在公众认知不足的情况下。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矿物质水的矿物质是人工添加的,而矿泉水的矿物质是天然形成的,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2012 年 12 月 1 日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饮料通则》,已明确将矿物质水列为新水种,其中 5.4 条款规定 “饮用水类是密封于容器中可直接饮用的水”,5.4.5 条款进一步明确 “饮用矿物质水是以符合 GB5749 的水为水源,采用适当加工方法,有目的地加入一定量矿物质制成的制品”。
饮用净水:依据我国国家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以自来水或其他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水为原料,经深度处理后制得,可直接饮用。
此外,瓶装水作为包装饮用水的重要形式,是指密封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相关规定的瓶装容器中,不含糖且可直接饮用的水,主要包括上述四类:天然矿泉水、天然水、饮用纯净水、矿物质饮用水。
最后,再谈谈健康水。健康水是能促进人体健康的优质饮用水的简称,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基础上,更注重提升生命质量。其水质需满足以下条件:不含对人体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同时具备五大特征:水硬度(以碳酸钙计)适中(30~200 mg/L);人体所需矿物质含量适中(其中钙含量≥8 mg/L);pH 值呈微碱性;水中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适中(溶解氧≥6mg/L,二氧化碳 10~30 mg/L);水的营养生理功能(如渗透力、溶解力、代谢力、氧化还原性等)较强。
基于以上认知,我给大家几点饮水建议:家庭中应正确使用过滤装置,并按时更换滤芯;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码头、办公区)的净化水可放心饮用,管理方需按要求定期更换过滤设施;饮用矿泉水时,建议开瓶即饮,尽量缩短放置时间。
由于时间有限,我的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