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洗钱手段隐蔽性越来越高,不断提升反洗钱意识,不仅是维护金融秩序的需要,更是守护个人财产与法治安全的关键一步。随着反洗钱监管政策持续加码,体现了国家对打击洗钱犯罪的坚定决心,旨在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管执行,提升金融机构的反洗钱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普通民众的财产安全,维护金融秩序与社会稳定。
案例一:快递包裹里的“洗钱流水线”
山东李女士因轻信“投资导师”能助其亏损“翻身”,购买了30万元黄金寄往外地。骗子假借投资黄金的名义,实则是将她的资金以实物方式套现。整个过程,李女士既是受害者,又是洗钱链条上的“搬运工”。
云南王女士则被“老同学”以人情欺骗,帮忙网购了黄金寄送到指定地址。这些黄金被转卖给正规金店套现,资金最终流入赌博平台。警方追查时,王女士的快递单竟成了“洗白”资金的关键证据。
案例解读:骗子诱骗受害者购买或接收特定物品并寄出,随后专业团队进行“拆包—转卖—套现”,将非法所得伪装成合法经营收入。更有甚者,利用伪造的退货单、公益项目等进行虚假贸易或情感绑架,手段极具迷惑性。
案例二:代购兼职中的“洗钱陷阱”
大学生小美被高薪代购兼职所吸引。骗子将“采购款”打入小美账户,要求她取现后交给“经理”,后续再一同“采购”。小美最终取现、交付给对方15万元,并获得1500元报酬。之后,她没有等到“采购”通知,却等来了民警。所谓的“采购”纯属虚构,她成了转移非法资金的“跑分洗钱”工具。
案例解读:为了快速转移赃款,洗钱团伙以“日结日清”“回报丰厚”“无需垫资”为诱饵,打着高薪兼职的幌子,诱骗、雇佣受害者帮助其在线下取现并转移资金,最终得以将违法犯罪资金“洗白”。
常见洗钱套路与识别方法
尽管洗钱手法不断翻新,但其核心步骤仍可归纳为:
放置阶段,即把非法资金投入经济体系,如分批存入银行或购买贵重物品,这也是洗钱过程中犯罪者最容易被侦查到的阶段;
离析阶段,也叫培植阶段,通过用复杂多层的金融交易(如转账、证券期货交易等),将非法收益及其来源分开,使资金的来源和性质变得模糊,非法资金的性质得以掩饰;
归并阶段,又称为整合阶段,被形象地描述为“甩干”,即被清洗的资金以所谓合法的形式加以使用(如投资房地产、创办企业等),开始融入合法的金融经济体系中。
为防范洗钱陷阱,建议牢记以下四步:一是守住账户,不外借、不租售银行卡和支付账号;二是核实身份,需要代他人办理业务时,严格核验对方真实身份及用途;三是警惕 “快钱”,拒绝低风险高收益、零成本兼职、高额返利等诱惑;四是保留凭证,大额交易留存合同、发票等证明材料。
反洗钱监管政策持续加码
2025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反洗钱法》正式施行。新《反洗钱法》对反洗钱违规行为的处罚范围和处罚措施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就《关于落实〈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完善了“基于风险”的反洗钱监管工作要求。
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外交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发布《反洗钱特别预防措施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反洗钱特别预防措施的具体内容与各部门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划分。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