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业绩复苏幻象:控制权危机与主业困局待解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来源:文轩观察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偏好变化,张小泉若不能尽快在产品创新、品牌年轻化和渠道变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恐将难以扭转当前的增长困境,甚至可能进一步失去市场份额。

  作者|三胖 题图网络

  剪制造行业中唯一一家上市老字号企业张小泉总是以一种近乎魔幻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利双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20%。”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中,张小泉这样宣告自己的业绩复苏。然而,在这份看似亮眼的财报背后,却隐藏深层次的经营困境与控制权危机。

  业绩表象:低基数下的增长幻象

  张小泉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初看颇为亮眼:营业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9.8%;归母净利润275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24.29%

  然而深入剖析其业绩构成,便可发现这份“高增长”成绩单背后存在明显的“低基数效应”,难以掩盖企业实际经营中面临的深层挑战。

  事实上,张小泉公司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26万元,仅为2021年同期4425万元的27.7%。2025年上半年,张小泉实现归母净利润2750.20万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恢复程度约为62.1%。尽管近期业绩增长强劲,但公司当前净利润与2021年同期的历史高点相比仍存在差距,全面复苏尚需持续努力。

  毛利率提升和费用率下降成为本轮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线上渠道销售占比,上半年公司毛利率达到38.52%,同比提升2.01个百分点。同时,通过成本管控措施,销售、管理及研发三项费用率均呈现不同幅度收缩,进一步扩大了利润空间。

  若对比去年同期业绩增速,则能发现增长动力已显疲态。去年同期公司营收和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5.09%145.96%,而本期这两项关键指标的增速均出现明显放缓。这种增长势能的减弱,折射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仍面临瓶颈。

  主业困境:核心业务增长失速

  从主营业务板块的表现来看,张小泉正面临核心竞争力持续弱化的严峻挑战。公司整体营收保持增长,但各业务板块的发展态势透露出令人担忧的信号。核心产品增速的显著放缓,特别是传统优势业务的增长动力衰减,品牌老化和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具体而言,作为公司收入支柱的刀剪具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3.34亿元,同比增长10.54%,但这一增速较上年同期的25.43%出现明显回落;需注意的是,2024年起部分OEM刀剪收入重分类至“厨房五金”,可比增速被动下修约4个百分点,实际内生降幅小于“断崖式”表述。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业务营收占比不降反升,达到70.7%的历史高位,这并非源于刀剪业务的强势增长,而是由于其他业务板块的发展严重滞后,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失利和新增长点培育基本失败。

  其他业务板块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厨房五金业务虽然录得13.44%的增长,但这主要是建立在上年同期下降9.39%的低基数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家居五金业务则几乎陷入停滞,仅增长0.98%,增速较上年同期的9.6%大幅下滑8.62个百分点。这两个业务板块的疲软表现,暴露出公司在产品线拓展和市场开拓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严峻现实:张小泉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品牌优势正在流失,在传统刀剪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偏好变化,公司若不能尽快在产品创新、品牌年轻化和渠道变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恐将难以扭转当前的增长困境,甚至可能进一步失去市场份额。

  控制权危机:股东债务风暴蔓延

  比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更为严峻的是,张小泉正面临着控制权变更的巨大风险,这一风险直接源于控股股东深陷债务危机。

  截至2025年上半年,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直接控股股东,持有公司4404.3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8.23%,但其99.83%的持股已被质押,且全部股份均被司法冻结和轮候冻结。这种极端的股权状况使得公司控制权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任何质押权人的处置行为都可能引发控制权变更。

  与此同时,市场新进力量正在悄然改变公司股权格局。上海兔跃呈祥品牌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通过司法拍卖和一致行动关系,持股比例快速攀升。

  截至202578日权益变动书,兔跃呈祥系已完成过户并进一步增持至29.87%,已反超张小泉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28.23%,技术意义上控制权已易主,原文“仅差0.08个百分点”为旧数据。这种近乎持平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控制权争夺战一触即发,任何细微的股权变动都可能导致控制权易主。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富春控股集团、直接控股股东张小泉集团等69家关联企业已进入实质合并重整程序。据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披露的最新信息,张小泉集团及其关联方新增31.3亿元被执行标的,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过38亿元。这一巨额债务危机正在持续发酵,重整程序的不确定性给上市公司经营带来了重大隐患。

  控股股东债务危机的蔓延已经对上市公司产生了实质性影响。除了股权稳定性受到冲击外,公司融资能力、商业信誉和经营决策都受到严重制约。

  投资者担忧,控股股东的重整过程可能涉及上市公司资产处置或业务调整,这将进一步加剧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

  危机根源:资本运作反噬主业

  这场深刻的企业危机根源,可追溯至2018年的控制权变更。当时,富春控股集团通过股权收购方式入主张小泉,这家老字号企业开启了上市公司+产业资本的扩张模式。

  然而事与愿违,这种跨界整合并未带来预期的协同效应,反而使公司逐渐偏离了刀具制造这一核心主业,陷入资本运作的迷局。

  在富春控股掌控下,张小泉的融资渠道被大量用于非主业投资。据财务数据显示,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债券发行等方式募集的资金,主要流向了商业地产、智慧物流等高杠杆领域,而非用于刀具研发、生产线升级等核心业务。这种本末倒置的资金使用方式,使得公司主营业务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产品竞争力逐渐下滑。

  更为严重的是,富春系将上市公司本质上视为融资平台,通过复杂的股权质押操作获取资金。控股股东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进行高比例质押,获取的资金再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的地产等项目。

  这种资本运作模式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尚可维持,但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和市场环境变化,资金链断裂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截至20253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张小泉作为借款方的债务逾期本金已达8.03亿元,而作为担保方的违约金额更是高达59.25亿元。控股股东张小泉集团因多起债务纠纷,累计被冻结股份占其持股比例超过50%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折射出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苦果:不仅主业发展被严重拖累,整个企业集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前途未卜:重整之路困难重重

  跨越四百余年历史的张小泉,正处在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近三年,张小泉的业绩呈现出“增收难增利,利润多应收”的困境。尽管营业收入保持相对稳定,但归母净利润在20222023年连续大幅下滑,2023年利润规模仅为2021年高点的约15%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应收账款持续攀升,2024年前三季度已达1.83亿元,较2023年末激增45%以上,且应收款项总额占净利润比率连续三年超过900%,公司账面利润绝大部分体现为应收账款,盈利质量不佳,资金周转压力持续加大。

  二级市场方面,截至2025年9月16日午盘,公司股价22.77/股,较上市首日收盘价26.80元回撤约15%,市值35.5亿元处于低位,年内市值较高点减少14亿元。机构给出26.5元目标价,散户则多持观望态度。

  公司面临的核心风险在于控制权层面。富春控股集团、张小泉集团等69家关联企业已进入实质合并重整程序,但重整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分析指出,控股股东偿债能力严重不足,其所持上市公司权益可能面临调整,公司控制权存在变更风险。

  这家拥有四百余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的未来走向,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关键十字路口。短期内,其命运将直接取决于控股股东重整进程的最终走向:能否引入具备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并妥善解决债务危机。中长期而言,公司的真正价值重塑仍需回归经营基本面,包括核心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渠道效率的优化以及财务结构的健康化。

  唯有通过实质性经营改善重获市场信心,张小泉才能跨越此次资本与传承的双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受限于数据与认知局限,无法保证内容的绝对准确客观,如有异议请联系文轩。

  电邮 :Mr.Wenxu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