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之道》 徐苑蕾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浪潮翻涌的当下,国有创投机构如何既坚守战略定力,又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近日,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在厦门举行。论坛期间,建发新兴投资董事长王文怀与新浪财经等对话,深入分享了其对国有资本创投逻辑、市场化与政策性平衡、硬科技投资估值等热点议题的思考。
他强调,国有资本应在充分理解国家、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升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能力,以高度专业、市场化的方式实现资源配置,真正成为“耐心资本”。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
作为建发集团旗下的权益类资产管理机构,建发新兴投资用十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累计管理规模接近300亿,覆盖2000多个创业项目,成立至今每年保持稳健的财务表现,累计报表净利润已突破40亿,成为中国创投行业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耐心资本之一。
当被问及国有资本如何平衡政策引导与市场效率时,王文怀指出,两者并不矛盾,当前,建发新兴投资所管理的资金以市场化资金为主,我们的市场化投资也是植根于对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厦门市产业发展的深刻理解。
王文怀回忆称,建发新兴投资成立之初就明确两大战略任务:第一,作为创投机构,必须通过实现盈利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第二,通过深度洞察前沿科技创新与技术趋势,为集团其他业务板块的产业升级赋能。
在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王文怀认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是方向与行为之间的有效融合。在王文怀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元融合的生态系统,最顶层是政府的方向指引,最基础底座是合规,中间是纷繁复杂的活跃的个体,包括国资、民营或者外资都可以依托各自差异化的资源优势,善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协同发力构建市场良好秩序,实现价值共享、互利共赢。
“作为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我们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战略方向有着更深入的理解。相比市场化的非国资机构,我们在这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比如许多市场化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接地方政策资源或公共资源,而我们正好可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沟通与链接作用。”王文怀称。
呼吁更多市场化国有LP
一个健康的创投产业链是连接资本市场与创新创业企业的重要桥梁,它主要由五大核心环节构成:以全国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为代表的资金供给方、承担资产配置角色的LP与母基金、进行直接投资和管理的GP投资机构、作为被投对象的创业企业以及最终实现价值退出的资本市场。
尽管市场上常听到“募资难”的言论,但王文怀认为,中国创投市场当前并不缺资金,GP的供给也相对过剩。市场缺少的是能高效把资金投给优质GP、把资本导入具备核心竞争力科创企业的市场化LP。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国资背景基金在市场募资总额中的占比攀升至八成以上。同时,有行业人士指出,较多国资背景基金都附带了地域返投、产业导向等任务,这对资金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产生一定影响。
王文怀呼吁更多国有LP能逐步“解绑”,避免盲目涌入低质赛道或部分过热的“伪创新”领域,从任务型资金转向市场化配置型资金,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升级。而对于近年来兴起的CVC(企业风险投资)热潮,王文怀也指出,产业资本做投资必须真正依托产业资源赋能,尤其是认知赋能和场景赋能。
在谈到硬科技领域的投资逻辑时,王文怀指出,“创投的本质在于前瞻和预判,并非等到企业财务成熟才决策,真正优秀的投资人应是敢于在技术成熟度曲线左侧下注的‘种树人’。”
他将投资判断分为四个层次:最表层是看财务报表,其次是看公司业务发展,第三层是理解技术与产品,最底层是看人,即团队。“有些机构的风格就是直接投团队和投人,比如顶尖科学家创业,哪怕技术还未特别成熟,只要相信他的能力,就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其创业。”
王文怀认为,当前机器人投资领域确实存在一定泡沫,但这是新技术导入期的常态。“真正能跑出来的项目会消化前期的泡沫,跑不出来的即便没有泡沫也会失败。真正做创新的投资机构对估值有时候需要更包容的思考和更大的想象空间,不是用PE、PS等简单的标准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