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豹速科技财经
珀莱雅需要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投入,增强研发实力,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全球美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国货美妆龙头珀莱雅在2025年夏天受到行业关注。
8月25日,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议案》,标志着这家A股上市的美妆企业正式启动国际化资本战略。
与此同时,珀莱雅公布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半年营收53.62亿元,同比增长7.21%;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13.80%。
在这份看似亮眼的财报背后,主品牌营收出现了七年来首次下滑,销售费用高达26.59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却不足2%。
在业绩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公司股价下跌7.59%,市场对这份成绩单显然并不满意。
1
业绩增长放缓主品牌首现下滑
2025年上半年,珀莱雅实现营业收入53.62亿元,同比增长7.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13.80%。
这一增速较往年明显放缓——2024年上半年,珀莱雅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增长都在40%左右。
更值得关注的是,主品牌“珀莱雅”营收为39.79亿元,同比微降0.08%,这是该品牌近五年来营收增速首次下降。
作为贡献了公司74.27%营收的核心品牌,这一下滑趋势引发了市场担忧。
多品牌矩阵中的其他品牌表现亮眼:彩妆品牌彩棠营收7.05亿元,同比增长21.11%;洗护品牌Off&Relax营收2.79亿元,同比大增102.52%;原色波塔营收0.97亿元,同比增长80.18%。
从品类来看,洗护类产品成为珀莱雅的最强增长极,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31.25%;美容彩妆增速达25.79%。
这些数据显示公司多品牌战略正在发挥作用,但尚未能完全弥补主品牌增长乏力的问题。
珀莱雅长期被诟病“重营销轻研发”,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再次印证了这一现象。
公司销售费用高达26.5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49.59%,相比上年同期的46.78%进一步提升。
相比之下,研发费用为9502.58万元,虽然同比微增41.26万元,但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1.77%,低于上年同期的1.89%。
从近三年数据看,2022-2024年珀莱雅研发费用分别为1.28亿元、1.74亿元、2.10亿元,占总营收的占比为2%、1.95%、1.95%,研发费用率持续走低。
与同行业公司对比,珀莱雅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华熙生物2024年研发投入为4.67亿元,占营收比重8.7%;贝泰妮2024 年研发投入达 3.37 亿元,占营收比重为 5.87%;上美股份2024年研发费用为1.8亿元,占营收比为2.65%。
高营销投入虽然带来了收入增长,但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产品实际价值的质疑。
在某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上,截至2025年上半年,共有数千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珀莱雅”,涉及过敏、发货等问题。
2
赴港上市谋变国际化战略加速
面对增长压力,珀莱雅正在积极寻求突破。
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珀莱雅在最近的业绩说明会上解释了赴港上市的原因:一是为研发投入、品牌建设和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二是为海外并购提供更灵活的方式和更快速的合作渠道;三是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四是为股东提供更加多元的价值回报。
珀莱雅并非唯一寻求港股上市的美妆企业。
今年7月,欧莱雅、宝洁原料供应商天赐材料选择赴港IPO,主要动因也是“全球化布局”。
前不久,美妆代运营商若羽臣也启动了H股二次上市计划。
成功上市后,珀莱雅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美妆企业,将进一步强化其资金实力与综合竞争力,为全球化战略注入长期动能。
不过,被外界广泛关注的是,珀莱雅近年来人事变动较大,多位核心高管陆续离职。
2024年1月,珀莱雅前CMO叶伟离职;同年7月,首席科学官魏晓岚离职;2025年5月,王莉因个人职业规划辞去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及财务负责人职务。
去年9月,珀莱雅联合创始人、原总经理方玉友因个人原因卸任,珀莱雅董事长侯军呈之子侯亚孟接棒总经理。
侯亚孟出生于1988年12月,大专学历,曾就职于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电商部。
面对核心团队流失,侯亚孟选择加速引入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管。
2025年至今,珀莱雅已发布四份高层人事任命。
8月28日,珀莱雅正式任命果小为首席营销官(CMO);8月27日,聘任薛霞为董事会秘书。
目前珀莱雅管理层总人数共9人,平均任期时长为4.22年,平均年龄为46岁。
新高管的加入,特别是具有资本市场运作和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为珀莱雅推进港股上市注入了关键动能。
3
行业格局显著变化头部排名持续洗牌
珀莱雅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线上渠道,但这一增长动力正在减弱。
2025年上半年,公司线上营收为51.09亿元,同比增长9.17%,占总收入的95.39%。
回顾2022年至2024年,线上渠道的营收增速已呈现持续放缓趋势,这三年该渠道同比增幅分别为47.5%、42.96%和23.68%。
线上流量红利见顶,对企业而言,除非加大投入,否则很难保持很强劲的增长态势。
而线下渠道进一步收缩,线下收入2.47亿元,同比下滑21.49%。其中,日化渠道收入1.70亿元,同比下滑23.54%。
珀莱雅线上渠道的高度依赖,也带来了应收账款激增及回款速度变慢的问题。
2024年,珀莱雅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4.99次,明显低于2023年的39.87次、2022年的53.04次。
主要原因系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销售额增加,导致期末应收账款增加。
公司2024年期末应收账款金额5.18亿元,同比增长50.32%;其中,对京东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为4.99亿元,占整体应收账款的比例超96%。
从行业来看,2025年上半年国内美妆行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头部企业排名持续洗牌。
珀莱雅以53.62亿元营收稳居榜首,上美股份以41.08亿元位列第二,巨子生物营收突破30亿元跃居第三。毛戈平以31.3%同比增幅位列第五。
在盈利方面,毛戈平以84.20%的毛利率位居榜首,巨子生物以11.82亿元净利润居首。珀莱雅、毛戈平、上美股份净利润在5-10亿元区间。
华熙生物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近19.57%至22.61亿元,净利润暴跌35.38%至2.21亿元;敷尔佳上半年营收为8.63亿元,同比下降8.15%,净利润同比下降32.54%。
这些数据表明,美妆行业正呈现出“业绩分化、质量提升”的鲜明特征。龙头企业普遍交出了一份较好的“成绩单”,而部分曾经领先的企业则明显“掉队”。
线上渠道仍是国货美妆主要战场,珀莱雅线上营收占比95.39%,毛戈平线下渠道占比48.60%居首。线上销售普遍增长,而多数企业线下营收同比下滑。
珀莱雅的成功源于抓住了线上渠道红利和国货崛起趋势,凭借大单品策略和精准营销实现了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珀莱雅面临着主品牌增长乏力、线上流量见顶、研发投入不足等挑战,赴港上市成为珀莱雅应对这些挑战的战略选择,既能为国际化提供资金支持,也能提升全球品牌形象。
不过,全球化征程不会一帆风顺。
珀莱雅需要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投入,增强研发实力,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全球美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