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信股份:应收款与存货双高,客户集中度高,现金流紧张,家族控股

小小MT4 来源:股市财报风云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至信股份:应收款与存货双高,客户集中度高,现金流紧张,家族控股,三亿补流,杯水车薪!

一家号称年入30亿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手持11亿应收账款,却要向股市伸手要3亿补血,这莫非是现代版的“空手套白狼”?

6月6日,又一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加入了IPO大军。重庆至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至信股份”)向上交所主板递交了招股书,计划募资13.3亿元。

其中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乍一看合情合理,但细看其财务数据却发现,这家公司可能不是来融资的,而是来“输血”的。

01 “贫血”的财务状况,款回不来,说明产品无竞争力,不信,你去看看宁王的应收!

至信股份的财务数据,描绘了一幅自相矛盾的画面:表面光鲜,内里虚弱。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20.9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0.8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1.52%。

扣非净利润从5225.21万元增长到1.8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88.02%。

然而漂亮的增长曲线背后,却是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8.63亿元、9.29亿元和11.33亿元,占当期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高达55.68%、52.18%和57.42%。

换言之,至信股份一半以上的资产是别人欠它的钱。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前五名合计占比高达76.49%。

02 三亿补流,杯水车薪

截至2024年底,至信股份账上货币资金只有1.54亿元,而短期借款高达2.86亿元

公司想通过IPO募集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但这笔钱可能还不够塞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牙缝”。

2024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达4.3亿元,占流动资产的21.80%。应收账款和存货两者合计就占用了公司超过15亿元的资金。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增长,3亿元的募资补流资金很快就会被吞噬殆尽。这让人不得不质疑:这家公司到底是真的需要资金发展,还是只是想找股民来填坑?

03 客户集中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至信股份的客户集中度之高,令人咋舌。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86%、79.77%和74.82%。

公司客户包括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安福特、蔚来汽车、理想汽车、比亚迪等知名整车厂,虽然这些都是优质客户,但过度依赖少数客户本身就是巨大风险。

2024年末,公司对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这两大核心客户的应收账款计提,凸显出公司在资金回收方面的压力。

在汽车行业价格战加剧的背景下,至信股份不仅面临盈利空间被挤压的风险,还可能因客户付款周期延长而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04 家族企业的治理隐忧

至信股份是一家典型的 “夫妻店” 家族企业。陈志宇、敬兵夫妇合计控制83.75%的表决权,远远超过上市公司普遍控制线。

这种“一股独大”的结构可能导致中小股东权益保障机制失效。更引人关注的是,陈志宇之女陈笑寒现任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而她的前东家正是此次IPO的保荐机构申万宏源证券。

这种人事关联难免让人对保荐机构的独立性和执业质量产生疑问。至信股份如何保证上市后的治理透明度和决策科学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05 行业竞争中的规模劣势

尽管至信股份业绩增长迅速,但与同行相比,仍然存在规模劣势。2024年,公司30.88亿元的营收和2.04亿元的净利润,低于无锡振华华达科技等六家同行可比公司36.4亿元和3.18亿元的均值。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总体呈现 “小而散” 的市场格局。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至信股份能否通过IPO实现突围,还是未知数。

06 缺血上市的真相

至信股份的IPO,表面上是为了扩大产能和技术改造,实际上可能只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

报告期内,公司的合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51%、59.97%、58.42%,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50.53%、48.53%、47.12%)。

公司解释称,资产负债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业务扩张主要依靠银行借款。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

事实上,由于应收账款与存货占用了大量资金,至信股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虽然为正,是压榨供应商即应付款没付而已。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余额飙升至12.12亿元,同比增长23.52%,占营收比重达39.25%。

汽车产业链的IPO热潮仍在继续,但至信股份的案例令人深思。

如果一家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超过57%,客户集中度近80%,家族控制权超过83%,它究竟是为发展融资,还是为生存输血?

三亿元补流资金,对于应收账款和存货每年增长近两亿元的公司来说,恐怕不过是杯水车薪。

至信股份的IPO,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缺血上市”的求生之旅,而非“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