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Y趣理说
2025年8月18日,A股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三大指数集体飘红,沪指盘中突破3731.69点,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市场情绪高涨之际,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通资管”)却传出重磅人事变动,权益投资总监姜永明突然清仓式卸任所有在管产品,并宣布因个人职业规划原因离职。
这则公告让市场颇感意外,也让外界重新审视这家管理规模千亿级公募在牛市周期下的投研稳定性与长期战略逻辑。
01
业绩反弹背景下的急流勇退
根据公告,姜永明于8月16日正式离任,清仓式卸任旗下所有产品并正式离职。
值得注意的是,姜永明自2018年底加入财通资管以来,历任总经理助理、权益投资总监等核心职务,被视为公司权益投资团队的核心人物。
从业绩来看,姜永明的投资生涯可谓跌宕起伏。Wind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其管理的产品整体回报达到43.36%,显著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近三年回撤也从高点的逾30%收窄至12.53%,年化回报接近10%。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份在市场风格切换中实现显著反弹的“漂亮答卷”。
然而,细究产品结构与历史业绩,情况却并不乐观。其任内管理的多只一年期封闭式基金先后出现双位数亏损,2021年市场高点以来,旗舰产品财通资管均衡价值两年多时间净值几近腰斩,最低不足0.6元,创下公司主动权益产品的最大跌幅之一。
部分重仓股的操作亦备受质疑,如2023年一季度大幅买入广联达,2024年三季度则在股价深跌后彻底清仓,被市场视为“追高杀跌”的典型案例。
在此背景下,业绩反弹后的急流勇退,更像是为个人职业生涯寻求新的平台与机会。
02
慢牛行情规模却缩水
如果将目光从个人转向公司层面,财通资管的经营困境更值得关注。
根据Wind数据显示,财通资管管理规模在2022年三季度突破1550亿元,但截至2025年中期已降至1136亿元,三年间缩水超400亿元。更令人意外的是,2025年以来A股迎来慢牛行情,行业普遍实现资金回流,但财通资管的规模仍较2024年底缩水150亿元,未能享受到市场反弹的红利。
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长期依赖债券与固收类产品,主动权益业务发展乏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主动权益类产品在公司总规模中占比不足20%,且多只权益基金仍处于大额亏损状态。投资者在经历前期巨额回撤后,信心恢复缓慢,亦制约了资金的回流速度。
与此同时,核心投研团队的稳定性亦面临考验。接手姜永明产品的李响,曾在东方红资管有过管理三年封闭基金亏损30%的经历;另一位权益投资部副总于洋,过去多只产品因业绩不佳相继卸任,任内最大回撤高达48%。虽然他近一年回报达到64%,但三年期业绩仍为负值。
03
投研体系的隐忧
值得关注的是,财通资管并非缺乏亮点。旗下基金经理包斅文凭借保险资金管理经验,近一年多只产品回报率超过50%,部分甚至接近翻倍,展现出在特定风格周期下的超额收益能力。
但是个别基金经理的亮眼表现并不足以掩盖公司在投研体系、产品结构和长期策略上的短板。过去三年,财通资管主动权益类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持续下滑,规模萎缩与人才流失交织,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隐忧。
在监管趋严、行业头部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投研稳定性的同时重塑权益投资能力,将决定财通资管能否在下一轮行业洗牌中保有一席之地。
数据来源:wind、基金公告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