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科大讯飞、宁德时代领衔!19位民企院士候选人入围,凸显啥信号?

小小MT4 来源:经济导报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61岁的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48岁的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国平,57岁的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近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在这份长达660人的名单中,有19位来自民营企业。

  相比2023年,来自民营企业的候选人不仅数量显著增加,覆盖的学科领域也更为广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两院院士增选启动,中国工程院明确2025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100名,其中特别指出,“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

  受访人士认为,这体现了科技、教育、人才、产业相互融合的新趋势,更体现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价值取向。

多位来自新能源企业

  经济导报记者梳理发现,19位民企院士候选人中,多位是来自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从业者,包括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院长李振国、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等。

  上述来自新能源企业的候选人几乎均为各自所在企业的技术骨干,不少曾在上市公司层面担任核心管理职务,但目前已离任,转而负责技术研发相关工作。

  隆基绿能创始人之一的李振国在今年5月选择离开公司管理一线,辞去了董事、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务,选择专注于研发和科技管理工作。隆基绿能是全球领军的光伏企业,公司单晶硅片在过去10年累计出货量全球第一,组件在过去6年出货量累计稳居前两名。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入选候选人。去年7月,吴凯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副总经理职务,原因系为更加专注于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致力于新能源领域的开拓创新和技术引领。辞任后,吴凯仍继续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同时将担任公司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A股上市7年后,于今年5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8月18日,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00.19万亿元,宁德时代以1.25万亿元市值跻身前十。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作为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代表人物入选。廉玉波于2023年7月辞任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公告显示,为更加专注公司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工作,聚焦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持续迭代与创新,廉玉波将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职务,辞去副总裁职务,继续担任公司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职务。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CTB技术等创新,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回顾此前,中国工程院也并非没有民企院士,但占比极少。

  2019年,阿里云科研负责人王坚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从民营企业走出的首位两院院士,这一消息当时被媒体广泛报道,也让“民企院士”首次正式走进公众视野,打破了此前公众对院士群体主要源自科研院所、高校或国企的固有认知。

  此后又经历两轮院士增选,但成功当选的“民企院士”仍数量寥寥,除了王坚,还包括中芯国际的吴汉明、康缘药业的肖伟、吴忠仪表的马玉山,都是为国家科技研发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研人才。

  事实上,两院院士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其评选和影响力已深度嵌入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脉络之中,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院士群体不仅代表学术顶尖水平,更通过技术引领、战略咨询和产学研融合,持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如今,伴随着多位有着民企背景的候选人上榜候选名单,市场正在密切关注这一名单背后的象征意义。

8个名额支持民企候选人

  透过今年这份涵盖660位有效候选人名单,科技创新的热点风向变化愈发明确——从过去的互联网模式创新,转向对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和实体经济的聚焦,这也与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符。

  今年4月,两院院士增选启动,中国工程院明确2025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100名,其中还特别指出,“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

  对此,舆论普遍认为,这标志着院士增选正在打破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国企的“主场”地位,为民营企业相关人才打开更广阔通道,准入之门越开越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中重要一条为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具体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候选人在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尤其是,区别于国外院士头衔多偏荣誉性,科技创新体制下的中国院士,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科研资源。这种现实下,院士名额向民企倾斜,实则是科研资源的再分配,为民营科技领域发展送去了支持。

  若此次面向民营企业候选人的8个专项名额能全额使用,民企院士数量将翻倍且有余。更具价值的是,该专项名额若能延续成为未来常态,将为院士评选再添一项具有破壁意义的制度性安排。

  当前,民营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的成果贡献持续攀升,为其领军人物授予更多院士头衔,正是国家科技评价体系重视民企创新价值的直接体现。今年以来,无论是以“DeepSeek”为代表,横空出世的中国“AI”,还是率先跑起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绩。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院士增选专设民企名额、持续拓宽准入渠道,对我国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担当主力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值得期待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