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老百姓还有7万亿资金可入股市!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来源:挖掘机007)

最近,中金公司的一份研报在金融圈掀起波澜。其提出“还有7万亿资金要进入股市”的观点,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8月19日早间,中金公司发布研报,对存款搬家情况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中金公司最终得出结论,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但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

存款搬家迹象体现在四个方面:1)存款活化,定期化趋势出现拐点;2)股票基金热度提高;3)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长;4)资本市场活跃。

在当前股市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这个看似大胆的预测,到底是基于严谨逻辑的前瞻性判断,还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

先了解一下中金公司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其主要从三个视角展开测算,试图勾勒出资金入市的潜在路径。

第一个视角是超额储蓄。疫情三年,居民累计比往年多存了约12万亿元。这部分超额储蓄在经济环境变化时,理论上存在流入股市的可能性。

第二个视角是定期存款到期。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合计有26万亿元定期存款陆续到期。按照历史经验,大约10%的到期存款会重新选择配置方向,这其中就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进入股市。

第三个视角是存款活化。一旦通胀预期或风险偏好回暖,定期存款转活期的比例会快速抬升。2015年、2019年都曾出现过单月“活化”超万亿的情景,活化后的存款也可能成为股市的潜在资金来源。

把上述三条线索叠加,中金给出的潜在入市资金规模区间是5—7万亿元。这个数字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也让不少投资者对市场前景多了一份期待。

搬家存款从何而来?在流动性充裕、居民风险偏好较弱的环境下,形成了居民的“超额储蓄”,我们估算2022-2024年三年居民形成“超额储蓄”规模约5万亿元(包括存款和理财),估算的方法是将超过2016-2024年平均储蓄倾向的存款和理财作为“超额储蓄”。较为充裕的流动性环境和货币增速是“超额储蓄”形成的基础,否则居民偿还债务会导致存款和贷款同时减少,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

从理论和数据层面看,这一测算逻辑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从居民储蓄现状来说,我国居民一直有着较高的储蓄率,目前居民存款规模庞大。

在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当下,当传统的储蓄收益难以满足居民资产增值需求时,资金确实有寻找新投资渠道的动力。股市作为重要的投资场所之一,自然可能成为资金考虑的方向。

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在某些特定时期,比如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牛市、2020-2021年基金牛时期,都出现过居民存款“搬家”入市的现象。所以从历史类比角度,中金公司的预测并非毫无根据。

但现实情况远比理论推导复杂得多,这一预测能否落地,还需考量多重现实约束。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尽管当前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都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间接或直接影响。

如果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居民的收入预期和风险偏好就难以实质性提升。那么即便有潜在的资金规模,也很难真正转化为入市资金,毕竟居民更倾向于在不确定环境下保持资金的安全性。

货币政策也是影响资金流向的关键因素。虽然目前市场流动性总体较为充裕,但货币政策的走向存在变数。

若货币政策出现调整,比如利率大幅波动、货币供应量收紧等,都会对股市资金的供需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吸引力会增加,资金可能会流向债券市场而非股市,这会直接削弱股市的资金流入动力。

政策预期和监管环境同样不容忽视。印花税调整、T+0交易机制、中长期资金引入等政策一旦落地,会直接降低资金“搬家”的摩擦成本,对资金入市形成明确吸引。

但同时也要看到,监管层对“快牛”“疯牛”仍存警惕,为了维护市场稳定,不排除通过窗口指导、调整IPO节奏等方式给市场降温。如果监管政策趋严,即便有资金意愿,也可能因市场环境变化而暂时搁置入市计划。

从投资者行为角度分析,投资者的情绪和信心是资金是否入市的重要决定因素。当前市场中,虽然部分投资者对股市前景较为乐观,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持谨慎态度。

尤其是经历过2015年股市波动、2022年市场调整的投资者,对投资风险有更深刻的认知,不会轻易被单一预测左右。而且,不同投资者群体的投资偏好和行为模式差异很大,并非所有投资者都会因为理论上的资金流入预期,就盲目进入股市。

综合来看,中金公司提出的“还有7万亿资金要进入股市”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但在现实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考验,既不能完全否定其逻辑合理性,也不能将其视为必然会实现的结果。

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能仅仅依据这一预测就盲目做出投资决策。而应该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监管环境、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等各种因素,保持理性和谨慎。

在金融市场中,没有绝对准确的预测,任何看似合理的判断都可能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偏离预期。唯有深入研究、理性分析,不盲从、不跟风,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稳健前行,避免因单一信息误判市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