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琳:老龄化催生金融体系“期限重构” 机构需紧抓两大核心新机遇

小小MT4 来源:新浪财经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养老金融被赋予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使命,承载着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责。新浪财经2025年度策划《金融新启航》推出《养老金融透视镜》系列访谈栏目,深度对话金融机构高管、专家学者,共谋行业发展之道。

  养老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分支,不仅是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关键一环,对金融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边界都具有深远意义。本期《金融新启航·养老金融透视镜》对话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长聘副教授、汇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琳琳,就老龄化对金融业的新要求、国外养老模式借鉴、机构未来发力方向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马琳琳表示,人口老龄化的实质,是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期限重构”的系统挑战与结构性机遇。她强调,我国养老金融政策的发力方向,预计将围绕“体系建设、制度配套与市场激励”三个核心展开,着力打造一个多层次、可持续、与实体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在马琳琳看来,金融机构必须紧抓两大核心新机遇:一是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二是科技融合带来的趋势。她表示,未来谁能在制度红利与科技创新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并坚定深耕“长期主义”赛道,谁就能在这一影响深远的领域中赢得先机,成为养老金融时代的领跑者。

  老龄化倒逼金融业三大核心转变

  新浪财经: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养老金融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老龄化危机对金融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马琳琳:人口老龄化的实质,是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期限重构”的系统挑战与结构性机遇。中国金融业必须正视三大核心转变:

  首先,养老金是超长期负债,金融机构需要逐步淡化短期业绩压力,构建“绝对收益+长期配置”能力。这不仅要求提升权益和另类资产(如基础设施、私募股权、高品质不动产)的配置比例,更需建设相应的投研与风险定价体系。目前中国养老金体系中另类资产配置比例仍低于10%,仍显著低于OECD国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核心问题在于制度层面缺乏长期激励设计(对比加拿大CPPIB等领先机构,其考核机制以10年滚动期为基准)。中国若要推动长期资金进入实体与高质量发展领域,需通过优化考核机制、延长投资周期等制度设计,培育长期投资文化。

  其次,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已起步,但政策吸引力与参与度仍不高。要释放制度潜力,金融业应打造跨场景融合的综合性养老金融方案,将金融与健康管理、家庭理财、长期护理等场景融合。同时,亟须强化公众教育与陪伴机制,帮助居民树立科学的养老规划意识。这不仅是产品设计问题,更关乎信任建立与长期行为的引导。

  最后,金融体系还应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积极支持养老相关产业发展,打通“金融资本—养老供给”的通道。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仍面临人力紧缺与服务能力不足的瓶颈,应加大对智慧养老、护理机器人、长期照护平台等关键领域的金融供给。同时,通过产业基金、专项债、REITs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社区养老、康复医疗、适老住宅等方向,促进科技与服务的协同演进。

  新浪财经:目前国外主要的养老模式中,有哪些可以借鉴?哪些更适合国内?

  马琳琳:目前国际上具代表性的养老模式各有千秋,为中国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参考。例如,日本的“医养结合社区”模式以资源集约与分级照护为特征,非常适合嵌入我国社区卫生中心体系,并结合基层医疗服务网络进行推广;美国的市场化模式依托财税激励机制,能有效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我们可以通过试点土地税减免和设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来引导资本投向;英国的养老金“自动加入”制度有助于扩大个人养老金覆盖率,中国可借鉴此经验优化第三支柱的“默认参保”机制设计;新加坡等地推广的“公建民营”模式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普惠性方面具有实践价值,可推广至三四线城市并强化质量监管。

  我认为中国养老体系建设应充分尊重“居家养老”这一国情现实。在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在家中安度晚年。在此背景下,最适合中国的路径是以政府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推动“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其中,日本的“医养结合”社区照护模式提供了重要借鉴:通过构建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础的分级服务网络,整合医疗护理、康复支持与文娱资源,按需提供个性化照护服务。这要求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合理配置资源,避免服务失衡与重复建设。

  具体到养老金体系,中国亟需建立“政府兜底、企业分担、个人参与”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尤其是在企业层面,可学习美国和加拿大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提供税收激励和政策扶持;在个人层面,可效仿澳大利亚推广税优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发展生命周期投资产品,引导居民进行长期储蓄和合理资产配置。此外,还应引入类似加拿大CPPIB的专业投资机制,提升养老金资金的长期回报水平,缓解“未富先老”的结构性风险。

  未来政策发力点:体系、制度与市场三管齐下

  新浪财经:未来我国养老金融政策将如何发力,以推动养老金融的健康发展?

  马琳琳:展望未来,我国养老金融政策的发力方向,预计将围绕“体系建设、制度配套与市场激励”三个核心展开,着力打造一个多层次、可持续、与实体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首先,在体系建设方面,政策将进一步完善三支柱养老体系。特别是,将通过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和更明确的监管引导,加快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全面提升整体覆盖率和资金积累能力。

  其次,在制度配套与资金运用层面,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投资端改革,鼓励养老金资金进行长期、多元化配置,逐步提高权益类与另类资产的占比,以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和养老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政策也将大力推动与养老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如针对长寿风险的新型保险产品、在完善不动产登记与居住权制度的区域审慎试点反向抵押贷款,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养老目标基金等,全方位提升金融工具服务老龄社会的能力。最终,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供给与金融创新协同发力,为中国式养老金融体系注入持续而强劲的动力。

  新浪财经:当前家庭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养老产品如何提升吸引力?

  马琳琳:当前中国家庭在养老金融产品上的主要需求,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稳健的长期收益,希望产品能抵御通胀、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以应对“长寿风险”;二是灵活的流动性安排,特别是在医疗、养老服务等支出上,家庭倾向于可随需支取、阶段性配置的产品结构;三是风险保障功能,尤其是失能、重大疾病等长期护理风险,家庭对于保障型保险产品也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兴趣。此外,年轻家庭也关注产品的“税优效应”与“账户可继承性”,更愿意参与可视化、可规划的长期积累机制。

  要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的吸引力,应从产品设计、运作机制与用户沟通三方面同时发力。在设计层面,应发展“生命周期型”与“目标日期型”产品,辅以人工干预的动态调整机制,降低参与门槛;同时探索“保障+投资”一体化产品,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在运作机制上,应借鉴成熟养老金体系经验,提升专业投资能力,适度增加权益资产和另类资产配置,提高长期收益稳定性。在用户沟通方面,应加强金融素养教育,推动“养老目标”从概念到行动的转化,特别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账户可视化程度、增强参与感。唯有真正理解家庭的担忧与目标,才能打造具有温度、可信赖的养老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需紧抓两大核心新机遇

  新浪财经:在推动养老金融发展壮大方面,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如何把握新机遇?

  马琳琳:金融机构具备专业的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力。它们能通过生命周期策略、多资产配置、资产负债匹配等复杂的专业手段,提高养老资产的长期回报与稳健性,确保养老金资产的安全性。此外,金融机构还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完善的产品体系以及强大的科技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有效整合财富管理、保险保障与养老服务资源,从而构建一体化的养老金融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当前,中国正处于养老金融体系加快构建的重要窗口期,金融机构必须紧抓两大核心新机遇。一是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随着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和税优政策的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应围绕账户运营、产品开发与投顾服务进行深度布局。二是科技融合带来的趋势: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数字化账户管理、AI投顾、智能风控等前沿科技手段,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与可理解性,真正推动“养老金融”从理念变为用户实际的参与行为。未来,谁能在制度红利与科技创新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并坚定深耕“长期主义”赛道,谁就能在这一影响深远的领域中赢得先机,成为养老金融时代的领跑者。

  新浪财经:个人养老金制度对于我国养老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金融机构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制度带来的机遇?

  马琳琳: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和推进,正在深刻改变我国金融体系的资金来源结构、产品供给逻辑与投资偏好导向。一方面,该制度为金融市场注入了长期、稳定、低波动的增量资金,有助于改善当前金融体系偏短期、快流动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制度化建设推动了以账户为核心的资产配置理念,提升了金融产品“服务于长期生活目标”的设计意识。同时,税收递延、账户封闭、长期积累等机制,也促使金融机构转向更加重视长期回报与客户信任建设的服务模式,有利于金融行业回归“价值管理”本源。

  面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金融机构应主动转型,并重点布局三大关键环节以充分利用:

  首先,要深耕账户运营能力。机构应建立具有统一身份识别、生命周期管理和可视化积累路径的账户平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提升用户黏性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核心载体。通过清晰的账户展示,让客户能直观地看到养老金的积累进度和投资表现,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其次,是持续创新长期养老金融产品。这包括但不限于开发更具科学性的目标日期基金、生命周期组合以及稳健型年金保险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风险偏好客户的个性化养老需求。产品的设计应充分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同时兼顾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可能出现的资金需求变化。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要加强金融教育与长期引导。金融机构应通过数字投顾、养老沙盘演练、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等多种方式,帮助居民建立“长期储蓄—合理投资—稳健退出”的科学养老规划意识。谁能率先完成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全周期目标管理,真正成为客户值得信赖的养老规划师,谁就将在个人养老金新时代中获得领先优势,赢得市场和客户的长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