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轩观察
挣钱难,分钱给自己却很慷慨,这一戏虐的操作发生在紫燕食品身上。
5月22日,佐餐卤味品牌紫燕食品宣布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分红方案“每10股派现5.2元”,总额为2.15亿元。
自2022年9月上市以来,紫燕食品已累计派发现金额高达9.78亿元,而这一看似慷慨的分红却并没有惠及普通股民,实际控制人钟怀军家族合计持股比例高达76.84%,不到三年时间该家族获得了超过7亿元的分红款。
虽然说,家族控股企业分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族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但在业绩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持续大额分红难免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担忧。
紫燕食品由四川乐山人钟怀军通过接手其父母创立的“钟记油烫鸭”演变而来。1996年,钟怀军接手家族生意后,带领团队将品牌从徐州扩展至南京,并更名为“紫燕”。2022年9月26日,紫燕食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3057。
与中国大多数以谋求上市为目的企业类似,紫燕食品一直以来通过直营和加盟门店扩张发展,门店数量从2019年的3500余家增至2024年的超6000家。
规模化带来业绩效应,2022年,紫燕食品实现营业收入36.03亿元,同比增长16.51%。
在资本的推动下,紫燕食品很快上市,并完成初始变现。智联资本等早期重要投资方获得了丰厚回报。
然而,被过度包装的光鲜价值外衣很快被现实市场逐一击破。
上市之后的紫燕食品业绩报表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2023年和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5.5亿元和33.63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1.46%和5.28%。然而,同期净利润却分别实现了3.32亿元和3.46亿元的增长,同比增长49.46%和4.5%。
这种“增利不增收”的现象表明,紫燕食品的净利润增长主要依赖于成本控制,而非主营业务的扩张。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紫燕食品鲜货类产品收入同比下降6.65%,其中招牌产品夫妻肺片收入更是下降了9.84%,这表明,紫燕食品核心业务正在面临市场压力,消费者对其传统产品的兴趣可能正在减弱。
进入2025年后,紫燕食品的业绩进一步恶化。一季度,该公司营业收入为5.64亿元,同比下降18.86%;净利润仅为1521.82万元,同比下降71.80%;扣非净利润更是锐减至500.28万元,降幅达87.09%。
这一业绩表现凸显紫燕食品在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方面的不足,以及在应对消费趋势变化时的滞后性。
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紫燕食品似乎选择了“躺平”。有投资者认为,紫燕食品“不思进取”的原因可能是公司管理层交替磨合问题。
2023年,钟怀军卸任,由其女婿戈吴超担任董事长,儿子钟勤川则提名补选为公司非独立董事。这一管理层交替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后创始人时代”。
“后创始人时代”的紫燕食品做了哪些改变呢?
据紫燕食品对外披露信息,公司对产能布局进行了优化,关闭了部分规模较小的工厂,新建了宁国、武汉、连云港等大型生产基地,提升了产能的规模化和自动化水平。
同时,继续推进全国化布局,华东区域继续加密门店,华南、华北、西南区域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新开发西北和东北区域。
除了传统的线下经销模式,紫燕食品还发力外卖、团购、O2O生鲜电商等新渠道,增强产品终端渗透率。
紫燕食品新管理层认为,预制菜将是企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2024年,紫燕食品相关研发费用同比大增91.78%,推出 “小胖桶”“麻辣兔腿”等新品,但哪知市场反馈糟糕,还诱发了食品安全危机。
履职两年,“后创始人”似乎并没有带领紫燕食品走出困境,反有越陷越深的趋势。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双降是一个响亮的预警,它预示着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大幅削弱,核心业务盈利受到严重冲击。
截至2025年5月23日,紫燕食品股价21.08元,下跌0.55%,成交额为2773.36万元,总市值为90.14亿元。相比上市初期,紫燕食品的市值蒸发了约10亿元左右。
卤味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品牌、健康、低脂等需求进一步提升,而投资者也愈发看重企业的长期价值。紫燕食品不可能还幻想着靠“老三样”打天下,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