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李涛/发自北京
白宫上月称,美国将再次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有评论认为这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蒙上阴影。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就此对话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郭栋。他表示,气候变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其示范效应势必会打击其它国家与地区践行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他认为,美国企业“退出”ESG有三点驱动,分别来自政治、经济以及法律层面因素。但同时也要看到,ESG的长期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尤其许多美国企业表面上退出ESG,实际只是将ESG去标签化而已。
郭栋强调,美国关于ESG的讨论也暴露了由一个国家主导全球治理的脆弱性。美国政府在可持续领域的不作为势必会增强中国和欧盟的主导权。
最后,他还表示,美国本届政府在新能源支持力度上开倒车,这也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太阳能、风能装机量都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已经占到全球的50%,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市场规模。
以下为本次对话实录:
1.经过1850年来最热的一年,美国宣布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这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行动产生哪些影响?这次退出,与8年前影响有何异同?
答:不仅2024是1850年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之前的2023年也是第二高峰。其实,过去的10年就是历史上气温最高的10年,全球变暖的趋势显而易见。许多人也许会说我们每天从早上到晚上都会经历大幅度的气温变化,1、2度的全球升温并不算什么。但是,要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大气“热”一度是需要巨大能量的。地球的平均气温掉个1、2度就足以把地球带进一个“小冰河世纪”。
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会使本来就难以达成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变得基本不可能实现。美国的退出如果导致其国内完全不减排,那要想弥补美国的减排缺口则需要其它国家额外减排20%。因此,美国这一举动势必会打击其它国家与地区践行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比如巴西、沙特等国可能会跟随美国降低国内环境监管,缩减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甚至加大油气开发力度。另外,美国是全球气候融资机构的主要出资国,其退出《巴黎协定》及相关气候、环境协定势必削减甚至停止资金支持,这将尤其影响依托美国资金或技术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进程以及气候适应能力的提升。
美国第一次退出《巴黎协定》时,中国与欧盟依然信守承诺,坚定不移推动减排、转型目标。包括它们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当时认为上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只是短暂的,结果也确实如此。拜登的上台将美国重新拉回《巴黎协定》,同时也出台了大量新能源支持项目及减排政策。然而四年后特朗普能够重新当选美国总统,充分表明了美国上一次的政治转向绝非昙花一现,降低环境监管以及政策干预很可能代表了美国未来较长时间的政策导向。我担心美国的做法会激发多米诺效应,导致其它国家为了与美国企业竞争或迫于更大的国内外压力,也开始降低自身的环境监管要求及力度。
2.美国大型企业正在退出ESG框架,在您看来这是否会形成趋势?
答:关于美国大型企业退出ESG框架最近确有很多争议。我之前也写过相关文章。这场争议到底是短期的政治博弈,还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转折点,其背后又映射出怎样的全球治理转变的信号,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首先,美国企业“退出”ESG有三点驱动。一是政治上的,也就是特朗普口中的“觉醒资本主义”,认为企业的环保以及社会行为侵蚀了传统产业以及股东利益。美国许多州禁止了比如养老基金投资ESG主题基金,动员民众抵制“政治正确”但没有经济回报的投资等。二是企业面临经济压力下的理性回归。美国的高利率、高通胀给许多企业带来了经营压力,迫使他们更加优先考虑股东回报。三是有关“漂绿”的诉讼案例激增。比如,纽约就曾起诉美孚虚假宣传其减排行为。就在近几天,几名消费者认定苹果公司声称其推出的三款智能手表的制造过程都达到了碳中和目标是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支付更高的费用,因此将苹果公司告上了法庭。类似的诉讼迫使企业谨慎披露其ESG目标。
但我们同时要看到,ESG虽然在美国面临一定的退潮,但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举个例子,虽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近期取消了上市公司针对碳排放、减排目标以及气候风险的披露要求,但加州依然有更为严格的气候披露标准要求所以在加州从事经营业务的公司执行。试想,美国哪家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在加州没有业务呢?因此,美国联邦政府环境监管的放松不一定对很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实质影响。另外像苹果、沃尔玛等跨国企业还需要遵守欧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的相关要求。这些硬性规则其实是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本来要公布的标准更加严格的。但是,像我前面讲的,美国在气候行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倒退可能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其它国家也跟随美国降低标准。
另外,清洁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风光储还有电动车的经济效益已经超越化石能源,成为企业出于经济目的,并非社会公益性目的的正常选择。因此在很多企业,不仅是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它们的低碳转型可以甚至已经给企业带来了实在的利益驱动,并非只是为了喊个口号。新能源领域在中国的长足发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实际经济效益,完善的产业链也奠定了扎实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不论美国或其它国家政策如何转变,中国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也是我在之前相关文章中一再提到的,许多企业表面上退出ESG,实际只是将ESG去标签化而已。比如企业将之前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更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同时淡化ESG术语。某些企业选择使用“能源转型”或者“提高供应链韧性”等说法,而非公布传统ESG指标。一些企业选择更为务实的目标,比如加大低碳、氢能等再生能源的投入,替代设定零排放目标等。
3.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将何去何从?
答:美国关于ESG的讨论也暴露了由一个国家主导全球治理的脆弱性。像气候、ESG以外的其它领域一样,特朗普主导的“美国第一”的政策导向很可能催生全球治理从“美国中心”到“多中心”的去中心化的转变。美国政府在可持续领域的不作为势必会增强中国和欧盟的主导权。
在强制性的硬性规定方面,欧盟的政策可能会站在主导地位。其《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就要求超过1.5万家企业披露不仅自身的排放,还包括其供应链企业的所有排放。欧盟的碳边境税也将在2026年开始全面征税,这一举措在特朗普政府全面加征关税的大背景下如果还能正常实施,也会将可持续以及气候影响内化进国际贸易市场。
另外,美国缺席国际气候谈判会提高新兴国家包括印度、非洲等在制定规则时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同时会更多的寻求自己的发展路径,比如印度就宣布了大力发展氢能,以此代替硬性的直接减排承诺。中国也会利用自身的新能源领域优势加强南南合作,并通过一带一路输出产能,发展其在可持续等领域的话语体系。
4.中国是全球新能源产业和市场的最大支持者和领导者,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您认为中国未来将发挥哪些作用?
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太阳能、风能装机量都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已经占到全球的50%,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市场规模。同时,中国还拥有世界最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这点在当今世界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国度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同时也需要中国继续从原材料供应到制造、安装、运维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
美国本届政府在新能源支持力度上开倒车,这也给中国带来了机会。能源转型大势所趋,像我前面提到的,中国也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必须坚定信心,不受干扰,继续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补贴、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另外美国退出气候议题领导地位也给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引领气候谈判,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带来契机。同时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与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新能源领域合作,坚定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另外,在当今国际社会反全球化浪潮中,能源安全问题也上升到更高的地位,发展新能源,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也可以帮助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能源安全。
(郭栋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管理学教授、可持续发展政策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纽约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