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坚守的19天:无人比于冬更孤勇|长镜头(蛟龙突击队上综艺节目完整视频)

小小MT4 来源:新浪财经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文 | 新浪财经 徐苑蕾

  “《蛟龙行动》是烂片吗?”对于这个问题,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的妻子金巧巧有自己的答案。

  就在昨日,金巧巧突然发文称,要知道有很多匠心之作,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应有的票房成绩,但票房并不一定是丈量匠心的标尺。如果仅凭票房就给一部片子判“死刑”,那是对整个创作团队的努力极不尊重。

  此番言论被视为帮丈夫“鸣不平”。

  一直以来,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于冬的名字始终与主旋律大片、资本长跑、孤悬海外这些关键词紧密相连。而今年春节档以来,当人们再谈论起于冬,更多可能会提到《蛟龙行动》、票房大亏或是黑粉恶评。

  最终,《蛟龙行动》在院线“坚守”上映19天后下线。

  于冬,再次饱受非议。殊不知,已过“知命之年”的他,在中国影坛已纵横数十载。从国企发行员到创立博纳影业,再到美股上市、回归A股,以及主旋律电影的成功与《蛟龙行动》的失利,都塑造了他独特的电影人生。

  他也曾被问及为何总愿意挑战困难,他的回答坚定而直接:“我们一直在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美股折戟:孤悬海外的六年阵痛

  2010年,博纳影业顶着“中国内地影视第一股”的光环在美上市。纳斯达克开市钟声敲响之时,演员巩俐、香港电影制片人施南生等人陪伴于冬左右。已近不惑之年的于冬坚信,“中国电影的历史会记住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

  对于当时风华正茂的于冬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于冬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发行员。在北影厂,于冬受到时任厂长韩三平的赏识和提拔,成为北影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科长。

  在那个电影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年代里,发行员需要骑着自行车到处送拷贝,这段并不轻松的经历让于冬深刻认识到中国电影市场蕴藏着巨大潜力,并选择了发行作为撬动行业的支点。

  1999年,于冬创立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博纳文化。当时正值电影市场转型期,国有电影公司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2001年一部低成本国产影片《我的兄弟姐妹》却让于冬和民营背景的博纳声名鹊起。

  这部电影成本只有200多万,但于冬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创新的发行策略打破了传统的排期模式,通过媒体炒作和全国多地同步宣传使影片形成了社会话题,最终获得了2000万的票房。

  《我的兄弟姐妹》的成功,让此片的香港制片人文隽在香港为博纳大做宣传。此后多年,于冬几乎垄断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发行。从发行起步,博纳开始逐步涉足制作与投资,并凭借《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窃听风云》等影片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然而,他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成功却没有换来美国投资者的认可。博纳影业在美国上市首日即破发,此后股价长期低迷,最高市值仅有60亿元。他甚至还曾忍不住向王长田和王中磊发问,“博纳和光线、差距真的能有十几倍?”

  博纳影业的国际化尝试成了于冬口中“人生的一次失败”。在公开采访中,于冬曾多次直言后悔博纳影业在美上市,因为美国投资人眼中只有好莱坞,导致博纳影业估值被低估,并错过了影视公司在A股上市的浪潮。他还曾表示:“早知道创业板开起来,我就不会去美国上市了”,认为这是一个“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错误决定。

  回A长跑:主旋律红利与资本博弈

  即便在美股受挫,于冬却始终相信,资本市场的助力是中国影视公司的必由之路。抱着“中国电影的故事只有回到本土市场才能真正被理解”的信念,2016年,在阿里和腾讯的支持下,博纳影业启动私有化退市,并在次年递交了A股上市申请。

  “博纳回归A股不考虑借壳、不走捷径,老老实实排队。”然而,于冬可能没有想到,博纳影业的回A之旅却因为政策调整、疫情冲击等原因变成了一场长跑。

  从递交材料到过会通过,博纳影业等了1870天,从过会到拿到批文,博纳影业又等了630天。于冬形容这一过程为“最笨、最难、也最漫长的路”,并一度感慨,“我走得好艰苦!”

  而在等待回A的期间,于冬只有一个念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拿出有分量的作品,越要有必胜的信心,没有退路、没有捷径。”他敏锐地捕捉到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市场潜力,并将其作为博纳影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9年,博纳影业推出《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及《决胜时刻》组成的“中国骄傲三部曲”,累计票房收入接近50亿元。2021年,博纳影业推出的主旋律电影《长津湖》,最终以57.72亿元问鼎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榜,这一纪录直至今年才被《哪吒之魔童闹海》打破。

  主旋律电影的成功既是博纳影业对“中国叙事”的市场化探索,让其成为“主旋律工业化”模式的行业标杆,也是博纳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盈利、自证经营实力顺利回A的关键筹码。2022年8月,深交所的钟声终于为博纳影业敲响。

  当天上台与于冬共同敲钟的是5个被他视为最重要的人,分别是于冬的恩师,北京电影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曼芳;于冬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时的厂长韩三平;博纳发行的第一部电影《说出你的秘密》导演黄建新;帮助于冬进入香港及海外市场的领路人徐克;陪伴博纳影业一路成长的艺术总顾问陈凯歌。

  《蛟龙行动》之败:主旋律的“冰与火之歌”

  《长津湖》等项目的成功,让于冬更加坚定了走主旋律商业化道路的信心。然而,过度依赖主旋律的隐患也已悄然埋下。2022年上市后,博纳影业业绩马上“变脸”并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预计净亏损达6.37亿至8.81亿元,现金流压力陡增。

  2025年春节档,博纳影业投资的《蛟龙行动》上映。作为国内首部深海军事动作大片,《蛟龙行动》被于冬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复制《红海行动》的成功。由于拍摄制作周期过长,博纳影业甚至将公司现金流“焊”在了这部电影身上,以至于中小成本的影片制作必须停下。

  然而,由于剧情逻辑存在硬伤、部分战斗场面过于夸张等原因,《蛟龙行动》口碑不佳,票房遭遇滑铁卢。截至2月19日,该片累计票房约3.89亿元,豆瓣评分6.3分,远低于前作的8.2分。

  这次失利无疑将给博纳影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灯塔专业版AI预测票房数据,《蛟龙行动》累计票房为3.91亿元,博纳影业等片方仅可分得约1.38亿元的票房收入,难以覆盖高昂的制作成本。截至2024年三季度,博纳影业在手货币资金17.16亿元,短期债务达20.14亿元,资金链面临一定压力。

  然而,面对困境,于冬没有选择退缩。他曾多次表示,投资体量如此巨大的《蛟龙行动》未来几年都不会再有。

  春节档期间,他坚持不撤档,呼吁影院增加排片支持中国重工业电影,并鼓励观众理性评价,表示将与恶意差评斗争到底。只可惜,春节档结束一周后,《蛟龙行动》还是黯淡“离场”“制作一部特别版,择日再与观众见面。”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会问:“博纳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于冬曾在去年底的一次采访中回应,“核心竞争力就是有于老板在。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博纳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出头部大片,这就是博纳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告资料,目前博纳影业的储备项目中还有《克什米尔公主号》和《四渡》等主旋律电影。在于冬看来,拍“超级大片”是“难而正确的事”。

  于冬曾说,“不要认为观众进电影院就是图一乐呵。虽然小品式喜剧电影票房高、成本低,但这类同质化严重的作品很快会消耗观众对电影的耐心和热情。”他还说过,“严肃题材和重大主题的影视作品彰显了博纳影业的使命担当,也见证了我们的热爱和初心。”

  于冬的故事是中国电影产业30年变迁的缩影。从美股退市的孤独,到主旋律红利的狂欢,再到《蛟龙行动》的挫败,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映射着行业的集体焦虑与突围渴望。正如他所说:“电影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长跑。”但在这场长跑中,资本、观众与创作者的三重博弈,仍将考验这位“孤勇者”的智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