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Y趣理说
11月11日,鑫元基金再度迎来管理层调整。公司公告显示,原总经理助理王雁正式升任副总经理,成为公司高管团队最新一员。
这一任命,距离原副总经理王辉被降级调整为高级专员仅两个月。自此,鑫元基金2024年11月以来,已任命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于景亮,三位副总经理王雁、张鹏飞、杨晓宇的重要人事变动,其中于景亮、张鹏飞、杨晓宇三人均有在南京银行的从业履历。
随着王雁履新副总经理,鑫元基金高管团队呈现“一正四副”的管理架构下,能否解决长期偏科的发展问题?
九年副总“降职”
对于成立12年的鑫元基金而言,王辉的离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公开资料显示,王辉于2013年8月加入鑫元基金,是公司创立初期的重要骨干。彼时的鑫元基金刚刚由南京银行发起设立,市场渠道薄弱、品牌影响力有限。作为首任首席市场官,王辉几乎一手搭建了公司的销售与营销体系,为后续规模扩张奠定了根基。2016年,他升任副总经理,分管销售与市场推广事务,并在任上长达九年。
然而,2025年9月1日,公司公告称,王辉因“工作安排”调整,转任高级专员。这一变化虽以“正常人事调整”对外公布,但业内普遍认为,背后反映的是股东方南京银行对公司管理层结构的重新布局。
王辉并非出自南京银行体系,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后历任南京证券、世纪证券等机构高管,典型的“市场派”履历。而随着近三年南京银行系高管的陆续入驻,鑫元基金的管理层逐渐形成了以股东方为核心的“银行系矩阵”。
目前,公司董事长龙艺、总经理于景亮、副总经理张鹏飞与杨晓宇均具有南京银行背景。其中,龙艺于2022年从南京银行同业部空降鑫元基金,后升任董事长;于景亮则在2024年11月自南京银行总行资金运营中心调任总经理。管理层“银行化”特征愈发明显。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王辉的调整既是人员轮替的结果,也是一场战略方向的再校准。南京银行近年来持续加强对鑫元基金的直接管控,强化固收主线、压缩市场化部门权限,在此背景下,王辉的“市场派”色彩显然与当前股东方的战略倾向存在一定张力。
王雁接棒副总
接替王辉的,是同样经验丰富的王雁。
资料显示,王雁早年任职于蔚深证券、中科招商、银华基金,后在建信基金担任创新发展部与市场推广部总监,具有较深的银行系背景与产品战略经验。2022年2月加入鑫元基金后,她历任首席产品官与总经理助理,主导了公司产品架构优化及创新产品线布局。
业内普遍认为,王雁此次升任副总经理,不仅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也意味着鑫元基金正试图以“产品创新+结构优化”作为突破口。
从过往履历看,王雁擅长产品定位与结构设计,尤其熟悉“固收+”“FOF”“养老目标”类中长期策略产品,这与当前公募行业转向长期投资、稳健收益的趋势高度契合。
然而,王雁接过的,绝非一份轻松的工作。
在渠道竞争加剧、头部基金马太效应突出的环境中,鑫元基金虽规模已破千亿,但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公募管理规模约2295亿元,其中固收类产品占比高达90%以上,而权益类产品规模不足80亿元。
这种“固收重、权益轻”的单一结构,使公司在市场波动中抗风险能力偏弱,也限制了其品牌延展性与盈利弹性。如何推动产品多元化、激活权益投研团队,将成为王雁上任后的首要课题。
银行系主导下的“偏科”困境
鑫元基金自2013年成立以来,便带有鲜明的银行系基因。
作为南京银行持股80%的控股子公司,鑫元基金在业务上高度依赖母行资源,尤其在固收领域凭借母行同业渠道实现快速扩张,特别是龙艺来到鑫元基金担任高管的时期。
2021年至2023年间,公司公募管理规模从394亿元增长至1136亿元,三年翻番,主要得益于债券型与货币型基金的持续增长。
一方面,过度依赖机构资金和固收产品,使得鑫元基金的客户结构极度集中。机构资金赎回的同步性,意味着流动性风险的潜在放大;另一方面,权益投研体系的投入不足,使公司在主动管理能力上与同业存在明显差距。
截至2025年三季度,鑫元基金旗下约八成基金为债券类与货币基金,权益类产品长期表现平平。过去一年,公司公募整体收益率仅为2.64%,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有业内人士直言:“银行系基金在规模管理上容易做大,但在业绩表现上往往受限于体制与激励机制。”
相较于市场化公募机构,银行系公募的决策流程更复杂,风险偏好更低,考核周期更短,这些都制约了其投研创新的动力。
高管大换血,治理结构如何平衡?
从2022年至今,鑫元基金已连续经历三轮高管调整。
2022年9月,龙艺由南京银行空降出任董事长;2023年3月,原总经理龙艺升任董事长后,张丽洁接任总经理;一年后张丽洁离任,于景亮履新;今年6月,张鹏飞与杨晓宇晋升副总经理,至今公司高管团队已有超过半数来自南京银行体系。
高管频繁更迭的背后,是股东方与管理层之间的权力再平衡。
南京银行意在通过“输血式”管理重塑鑫元基金的内部秩序,加强风控体系与投研一体化建设,以强化母行协同;而原有管理层则更倾向市场化与多元化路径,强调权益投资和创新产品。两种逻辑并非完全对立,却在资源配置与战略节奏上存在摩擦。
支培元(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分析认为:“这次人事调整可以看作南京银行系正式全面接管鑫元基金的标志。未来,固收业务仍将是公司基石,但权益业务会逐步恢复投入,以形成平衡结构。”
从外部监管视角看,这种股东深度介入的趋势并非孤例。近几年,多家银行系公募都在进行类似的“系统内整合”: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建信基金等机构的高管梯队中,银行派任比例均在上升。监管层虽然强调公募的独立性,但对银行系的“控股强化”仍持谨慎包容态度。
转型能否落地?
鑫元基金的未来,或将取决于它能否在“银行稳健”与“市场灵活”之间找到平衡。
总经理于景亮上任接近一年,其如何协调股东方诉求、推动权益改革、激活产品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公司未来的竞争力。
可以预见,王雁的升任,将成为这场平衡中的关键一环。她既熟悉银行系体系运作,又具备市场化产品创新经验,如果能在两种逻辑之间取得融合,或许能为鑫元基金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不过,转型之路注定不易。权益团队建设需要时间,固收业务的体量又难以短期调整;在竞争激烈的公募行业,留给鑫元基金的窗口期并不宽裕。
数据来源:wind、基金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