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副总履新同日官宣!农银汇理、鑫元基金权益之路能否曙光乍现?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下载

  (来源:混业风云)

  2025年银行板块作为“防御龙头”在A股市场表现抢眼,国有大行与头部城商行联袂上涨。截至2025年11月11日,A股银行板块总市值攀升至16.23万亿元,占上市公司板块比例13.25%,较年初增幅约2.65万亿元。其中,农业银行以62.42%的累计涨幅领跑,同期,南京银行作为城商行代表亦表现不俗,年内录得11.14%的涨幅。

  然而,银行股价的狂欢似乎并未传导至其控股的基金公司。农业银行旗下的农银汇理基金和南京银行持股的鑫元基金,不免略显落寞。

  11月11日,两家“银行系”公募基金同日宣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农银汇理基金任命曹毅为公司副总经理,鑫元基金则宣布王雁升任副总经理。

  公开材料显示,曹毅拥有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履历,此前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干部、南方基金市场拓展部副总监、鹏华基金副总裁以及农银国际控股副执行总裁,2025年8月加入农银汇理基金,担任党委委员。

  王雁的职业路径与曹毅有所不同,但其同样深耕金融行业多年,曾任职于蔚深证券、中科招商创投、银华基金,还担任过建信基金创新发展部总监和市场推广部总监、北京瀚文成长资本合伙人、中航基金总经理助理。2022年2月加入鑫元基金,历任首席产品官、公司总经理助理,在公司任职三年后如今升任副总经理。

  混业风云注意到,曹毅与王雁两人均在市场拓展、渠道建设领域积累了深厚经验,且他们分别供职的农银汇理基金、鑫元基金,均为管理规模2000亿元带的银行系公募基金。此外,两家银行系公募基金产品结构均呈现明显的“固强权弱”特征: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农银汇理基金、鑫元基金两家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占比分别为84.07%、98.45%。

  表格系农银汇理基金、鑫元基金管理规模及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Wind、混业风云整理

  在证监会 “大力发展权益基金” 的监管导向下,这两家基金公司不约而同地同日增聘具备市场化背景的高管,或为银行系公募基金推进业务结构转型的一次尝试。

  农银汇理基金“市场精英”云集,为何难挽颓势?

  农银汇理基金成立于2008年3月,由中国农业银行、东方汇理资管及中铝资本共同出资组建。农银汇理作为农业银行旗下的基金公司,曾有过辉煌的时刻,iFinD数据显示,其总管理规模在2021年6月达到2679.79亿元的顶峰。然而,其后便开始步入下行通道,2023年三季度末,其规模已大幅缩水至1631.64亿元。时至2025年三季度末,尽管市场几经轮动,农银汇理公募基金,整体规模达到2184.77亿元,却始终未能有效恢复到2021年的高点水平。

  作为银行系公募基金,其资产配置同样延续了行业的“债强股弱”特征。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农银汇理债券型基金占比达45.73%,近乎占据半壁江山,而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合计占比不足15%。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值得一提的是,曹毅此次出任农银汇理基金副总经理,想必也是看中其丰富市场拓展与渠道建设经验。然而,近年来农银汇理基金高管团队也历经多次调整,但成效甚微:2021年7月,来自农业银行市场部程昆履新农银汇理基金总经理,同期,市场总监施卫也在管理层任职,再加上来自宜信财富(香港)的毕宏燕,农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部、财富管理处的陈晓东,农银汇理基金四位副总经理中有三位是市场领域的专家。

图片来源:Wind

  尽管“精英云集”,农业汇理基金却未能阻止净利润下滑。Wind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农银汇理基金净利润分别为6.48亿元、3.46亿元、3.11亿元、2.48亿元,连续三年下滑,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净利润已降至1.32亿元。

图片来源:Wind

  “市场派高管”虽擅长渠道拓展,但银行系基金的研究体系仍受股东行文化束缚。曹毅的加入能否弥合“市场化管理”与“银行化决策”的鸿沟,仍是未知数。

  鑫元基金仅一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何以培育权益沃土?

  相较于农银汇理基金,鑫元基金的权益布局现状更为典型。

  鑫元基金成立于2013年8月,大股东南京银行持有80%的股权。被誉为银行界 “债券之王” 的南京银行,自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初期即深度参与,拥有成熟的投研体系和人才储备。受此影响,鑫元基金成立至今也一直专注于固收业务的发展,其业务结构呈现“固强权弱”格局。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鑫元基金管理规模2288.86亿元,其中债券型产品1326亿元占比超过57.93%,货币型基金规模也高达887.09亿元,然而,股票型基金仅23.38亿,混合型基金仅48.34亿,两者合计占比不足4%,似乎沦为业务版图的“边缘人”。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鑫元基金与大股东南京银行的深度绑定,在核心管理团队构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任董事长龙艺深耕南京银行多年,曾任总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金融同业部总经理等职务;2024 年11月出任总经理及财务负责人的于景亮,此前是南京银行资金运营中心副总经理;2022 年12月加入的张鹏飞、杨晓宇,均来自南京银行体系,前者擅长同业合作与渠道管理,后者聚焦信息技术领域,两人于2025年6月同步升任副总经理。

  随着王雁履新副总经理,鑫元基金高管团队呈现“一正四副”管理架构,其中于景亮、杨晓宇、张鹏飞三人均有在南京银行的从业履历。值得注意的是,在鑫元基金高管团队中,除了 “一正四副”及督察长李晓燕、固定收益部总监罗杰外,权益团队总监长期缺位,权益业务在公司管理层级中缺乏明确的核心负责人。

  图片系鑫元基金高管团队履历

图片来源:Wind

  权益业务的式微不仅体现在管理架构上,产品端同样凸显短板。鑫元基金目前仅存一只普通股票型基金——鑫元成长驱动股票发起式基金,由公司资历最深的陈立与王夫伟共同管理。然而,即便采用“双基金经理”配置,该产品自成立至今仍跑输业绩比较基准14个百分点,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规模仅1310.28万元,未能实现实质性突破。

图片来源:鑫元成长驱动股票发起式基金2025年三季度报

  2025年5月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但对鑫元基金而言,如何打破现状、跟上监管引导的步伐?

  银行系基金的权益困境,深植于股东基因与商业模式的矛盾之中。产品规模扩张高度依赖母行渠道资源互换。得益于行内理财资金对接,债券基金尚能快速冲刺规模;但权益基金若缺乏业绩支撑,即便有渠道加持也难以获得投资者认可。这种 “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早已显露弊端,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农银汇理股票型基金规模排名已跌至第56位,鑫元基金股票型基金更是至今徘徊在第67名。

  当银行系基金在固收塔中安坐时,权益投资已沦为背影中的跛足者。公募基金行业历经二十余载激荡,市场逻辑已从资源驱动进化至能力驱动。此次曹毅、王雁同日任命为公司副总经理,农银汇理基金的市场化高管能否突破体制桎梏?鑫元基金能否在固收沃土上培育权益之花?若变革仅停留在简单人事调整,银行系基金的权益之路恐难见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