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三季报发布,新准则下的资金闭环考题来了

小小MT4 来源:财经观察站 °C 栏目:MT4下载

看三季报,不应只看偿付有多高,而要问一句更刺耳的,在行情一来一回之间,谁能更快将钱用起来?答案不在偿付能力的静态数字里,而在融资能力的动态竞争中。

截至2025年9月30日,四家上市险企归母净资产(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分别为:中国平安约9864.06亿元、中国人寿约6258.28亿元、中国太保约2841.85亿元、新华保险约1005.08亿元。

财经观察站 作者:旭日

这就需要将利润看起来“更高”,放回到新会计准则之下理解。在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对与利率和资产价格相关的变动会更快、更直接反映到当期结果中,因此市场向好时利润更容易显得亮眼,市场转弱时回落也会更快。

从经营层面看,压力依然明确。长期负债对利率的敏感度仍在,现金回收是否稳定、费用投入能否带来持续回报、产品与渠道能否形成可靠增量,这些都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考量。净资产的体量提供了一定缓冲,但决定长期表现的,仍是现金流、负债管理与资本安排能否形成良性循环。

2025年前三季度,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为样本,会发现这四家公司用各自的路径,给出了一份值得行业借鉴的“答卷”。从表象看,其间是利润与收益率的起伏;而内核,则是承保面的韧劲、投资端的拿捏、资本面的缓冲。

01

“补血-用血-回血”的闭环能否跑成行业共识

随着三季报的出炉,今年1-9月,多家险企利润曲线和资本市场波动共振。中国人寿在其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中,亮出一串硬数字,归母净利润1678.04亿元,同比增长60.5%;实现总投资收益人民币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0%,总投资收益率为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

而将“安全垫”摆上台,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37.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83.94%,相当于将投资、利润、资本缓冲的传导链立了起来,投资端抓到机会,利润端给出实打实的增量,资本端将抗压空间加厚。

中国平安是另一种稳法。依托综合金融,其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保险资金投资组合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较上年同期上行1.0个百分点。利润端和投资端两端同向,说明资金使用效率在往更稳定的方向走。

值得关注的是,平安打造出“分层”安全感,其寿险核心偿付134.5%、综合185.7%;产险核心177.0%、综合214.2%;健康险、养老险都在200%以上。多子公司、多赛道的充裕冗余,像是给产品开发、负债久期管理、银行渠道拓展、关键客户承接,预留了可支配的空间。

中国太保给到的像是“切面图”,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457亿元,同比增长19.3%。前三季度集团总投资收益率5.2%,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净投资收益率2.6%,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7.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承保端在变得更扎实。一个快,一个稳,两根线交叉着走,将波动抹平了一截。

新华保险的关键词是“弹性”。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328.57亿元,同比增长58.9%;营业收入1372.52亿元,同比增长28.3%。投资端的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8.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6.7%,对应投资资产规模17701.85亿元。同时,公司在三季报中明确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纳入经常性损益,使权益市场回暖更直接地穿透至利润表,资产负债两端的联动,构成了利润与现金之间的“弹性传导”。

今年一个日趋显现的共识是,补资本这件事,越发“前置”。不是等缺口出现才补,而是在还充足时就优化资本结构、延长负债久期、提高流动性缓冲,给后面的动作留空间,将“补血-用血-回血”的循环,做成企业的日常功。

如果往行业层面抬高一点,“主动补血”的背后,是对低利率阶段的现实判断,净投资收益想靠自然上涨并不容易;权益的弹性能给“惊喜”,也会带未知。资本层面的前置,将不确定压薄一层,也将机会可用的概率往上抬了一格。看似是枯燥的操作,实则是将未来几季的“余地”写进了台前。

02

高偿付不等于无风险,数字高低并非关键

“高偿付”是安全垫,不是护身符。先看中国太保,其将焦点落在资本缓冲上,寿险的核心偿付与综合偿付分别维持在124%与197%;产险的核心偿付与综合偿付约在198.9%与242.1%的区间。这样的安全垫,使其在承保与资产两端的策略选择更从容,资本工具的启用与安排也更具可塑性,从而把“补血-用血-回血”的闭环真正做成可重复的经营能力。

再看中国平安,将资产、负债、承保与资本放在同一条线上更能看出路径。资产侧拉长利率债久期、抬升高分红与稳定票息的底仓权重,同时在可控范围内铺开优质另类以平滑波动;负债侧通过更长久期、更合理费率的新单与更高留存的续期共同稳住现金回笼,代理人与银保两端的质量提升,将新增负债的价格与期限带到更有利的位置。

回看中国人寿,可以将“收益-利润-偿付”的贯通,拆成资产、负债与资本三条线的合力。资产侧,在利率低位区间强化久期管理与分层底仓,一头用更高占比的利率债与高分红资产兜住票息与分红,另一头保留适度权益与优质另类的进攻面,将波动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看新华保险,资本端上,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4.2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4.15%,为增资、永续或次级工具的安排提供更从容的选择。利润表里的“快”与“慢”各就其位,投资给出弹性,负债提供底盘,资本加固边际,从而把阶段行情转成更长期的经营稳定性。

将四家表现放在一起,结论已然清晰。太保用投资起伏与承保改善拉稳曲线;平安用资产久期、承保降本与资本冗余做厚缓冲;中国人寿将收益、利润、偿付的连续性串成牢固链条;新华则用投资驱动、负债沉淀与较高偿付将弹性落于现金流。

行业竞争已步入“比质量”的阶段。数字高低并非关键,投资、承保、资本三条线的融合紧密度,才是决定一家公司能否将静态的“安全垫”,转化为动态增长能力的真正分水岭。

03

增长不断档,融资能力决胜低利率周期

当利率持续下行、净投资收益抬头乏力,权益又带着天然的波动时,真正的分水岭已经从谁的偿付更高变成谁的资金链条更强。简言之,比的是钱从哪里来、成本能否长期压低、到位后能否迅速支撑产品与渠道,让增长不断档。

真正的胜负,不在偿付比率的绝对高低,而在融资能力能否长期、低成本、快响应地运转。核心就三件事,钱来得稳不稳、钱用得值不值、钱转得快不快。将“补血-用血-回血”做成可重复的闭环,才叫可持续的竞争力。

先说“稳”。稳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能被时间反复证明的能力。资金价格长期呈下行趋势,现金与等价物在期末持续抬升,筹资端的净流入保持正向,说明外部波动没有穿透到经营底盘。稳,意味着在扩张负债时不被成本反噬,在扩充资产时不被流动性拖慢,在面对市场起伏时还能按自己的步幅完成既定投入。稳,不是躲避变化,而是用更长的视角将变化装进可控的轨道。

再说“值”。值的判断,最终落在能不能形成可复核的现款回流。净投资收益里,让息票与分红承担“硬支撑”,将高波动的弹性当增益而非唯一来源;承保面持续将综合成本率推向更理想的区间,让经营里的确定性覆盖市场里的不确定性。值,还体现在负债质地的改善,续期抬升、退保受控、长期保费的占比更高,现金流沉下去,利润的“快与慢”各归其位。只有当利润更多来自可落袋的来源,而不是一次性的估值波动,“值”才成立。

最后是“快”。到账不等于完成,关键在到位即能形成供给。资金抵达后,能迅速匹配到更具确定性的产品线和更有承接力的渠道,减少滞留;在淡旺切换之间,续期要稳住、退保要压住,让现金流不断档。快,并不是盲目提速,而是将资金和经营的每一次衔接都做得利落。从资金入表,到形成可识别的保费与投资持仓,再到现金回款回到资产端,环环相扣、周而复始。

低利率与强监管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这恰好考验一家机构能否将短期机会熬成中期把握、将中期把握沉到长期能力。来源要稳、使用要值、流转要快,谁能将这三点长期做实,谁就能将一次行情变成可反复验证的竞争力。

第一,将“稳定”当成长期目标,而不是阶段口号。用跨周期的信用与耐心,换来更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与更从容的资本缓冲,让外部波动止步于表层,不侵入经营底盘。稳定不是保守,而是为后续的每一次投入预留空间。

第二,将“价值”回到可落袋的现金与可持续的承保收益上。资产端追求更可复现的现金回流,让净投资收益由息票与分红承担大头;权益的弹性是加分项,但不应成为唯一项。承保端坚持盈利与风险约束并重,让利润的“底座”更牢。

第三,将“效率”变成组织共识。资金到位就要迅速支撑有效需求,让产品与渠道形成正向循环;在淡旺交替之间,做强续期、稳住退保,将现金流的连续性握在自己手里。效率不只是一句口头要求,而是贯穿资金、产品、渠道、回款的全链条。

高偿付不只是数字,它应当被转化为三种更硬的能力,更低的资金成本、更强的承压空间、更长的增长曲线。谁能在“稳、值、快”上给出连续、可复核的表现,谁就真正将“高偿付”变成了“好融资”,将阶段性的利润起伏变成可长期依赖的经营成果。时间不会“偏爱”谁,但会“奖赏”这条路径。